香江漫话:香港市区围村即将消失 村民念旧历史留痕

06.07.2014  20:38

  中新社香港7月6日电 题:香港市区围村即将消失 村民念旧历史留痕

  作者艾渝

  衙前围村——香港市区最后一个围村,矗立数百年见证城市变迁。随着重建令的颁布,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村落近乎人去楼空。上月末,香港市建局规定的“最后期限”已到,仍有十几户原住居民未搬离,记者走进这片时光停驻的“城中村”,打探和追寻村民们的历史记忆。

  香港的围村,顾名思义是“被城墙包围起来的”村庄。在1842年英国强占以前,香港已有许多繁华的围村和墟市。随着社会的脉搏变化,这些具岭南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至今所剩无几。

  位于九龙东部的衙前围村是香港市区唯一保留至今的围村建筑,该村建于元末明初,至今有逾六百年历史,被视为英国占领九龙前的“历史遗迹”之一。

  衙前围村由村屋的外墙相连而围成,记者绕了村子一圈,在村民的指点下才找到隐蔽在铁屋之间窄小的铁门入口。

  与北京四合院民宅不同,围村的布局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将房屋左右分成三列,狭窄的几条小巷子笔直地通到街头。内里布局井井有条,路窄屋小,狭窄的道路只能容下两个成年人并肩行走。小屋很多都用铁皮制成,现都已经生锈脱皮。

  51岁的郭裕家在衙前围村居住20多年,“楼上居住楼下开铺”是村里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他在村屋楼下开了一间理发档,“剪发只要二十元,剃光头只要十五元”,价格二十年未变。

  几块粗布搭起的“开放式”剪发档冬冷夏热,三级大风还会吹破布顶,这样简陋的环境仍然吸引附近街坊络绎不绝前来理发。朱先生带着孙子每个月光顾理发店,“这里经济实惠,师傅手艺又好,其他地方至少要五、六十块。

  当年违规“圈地”搭建两层铁屋,因当时牌照管理不严格,郭先生既不用交房租也没交税,这样的悠哉生活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简直“幸福”得不可想象。郭裕家也感慨挺有福气,曾经在这块黄金地皮拥有两层楼“豪宅”,“生活过得去,轻松自在没压力”。

  即将面临“居无定所”的困境,福建籍的郭裕家最不舍的是街坊情意,彼时逢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做家乡糕点串门分享,这让背井离乡的他在此找到“家的温暖”。转眼间,邻居街坊们都已搬离旧屋各奔东西,昔日美好终究只能在回忆中寻找。

  “二战”时期,衙前围村的城墙、古树被日军摧毁,但仍将传统建筑保留下来。地产商从三十年前开始陆续收购村屋,并一一拆毁,村内露出几块秃皮,并用铁丝将其包围。

  由于这些古老小屋属于“排屋”设计,即每间屋互相依傍,以保持平衡。一旦部分房屋拆毁,邻近屋的结构必将受到影响。郭裕家屋子的左侧房屋早在三十年前就已被开发商收购,被切掉的左侧房梁和墙体影响右侧郭家房屋的结构,下雨天还经常漏水,房体慢慢腐蚀,存在坍塌的危险。郭裕家说,以前还会对房屋进行修补,因为要开始重建所以没有再管它。

  衙前围村最有历史价值的是村中央的“天后庙”,约在18世纪兴建,奉祀海神妈祖娘娘。未填海前,村子面向大海,主巷尽头就是“天后庙”,这是整条村的共同福祉。

  该村另外“二宝”是南宋末年帝昺皇帝赠予的“庆有余”牌匾,以及中轴线上八所古屋。此“三宝”都在重建中被保留下来,市建局称会将八所古屋整修作商铺之用,村民们亦可租用商铺继续维持原本的小生意。

  按照重建计划,该村所在地15米上空将建750个住宅单位,楼下是新建的保育公园,以及受文物保护而存留下的衙前围村“三宝”。郭裕家一直住在老房子里,等待搬迁安排的最新消息。他说:“希望政府能够在强制清场之前,妥善处理住房和商铺安置工作。

  冷清的巷子里偶尔出现几个人背着相机,试图抓紧最后时间记录这片历史古迹。一间无人看守的修车档挂着一块牌,牌上写着“休息三日”,桌上的收音机一直开着,正在播放叫不出名字的粤语老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