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哪些楼市“辣招”?
资料图
香港的房价之高可谓世界闻名,特别是近几年,香港楼市持续火热。昨日,香港金管局再次“辣招”出手,推出“逆周期措施”,此措施出手之重、涵盖范围之广,堪称历来“最辣”。下面,为您盘点近几年,香港特区政府重点推出的那些楼市“辣招”。
2012年10月27日起,香港特区政府征收“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限制非香港永久居民购买住宅物业。该政策规定,购买住宅3年内卖房需支付10%到20%不等的“额外印花税”;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所有公司购房需缴纳双倍即15%的“买家印花税”,加重了非香港永久居民的置业成本。
香港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介绍,特区政府未出“双辣招”前,香港一手、二手地产市场每月平均成交量约1.2万至1.3万宗,出招后6个月总成交量只有约2万宗,平均每月3000宗左右,成交量下跌近七成。
“双辣招”实施,投资客纷纷涌入非住宅市场,非住宅的各种门类交易创下新高。无论是拥有大量物业的个人还是龙头企业,纷纷涉足非住宅的“拆分”出售,吸引投资者。
2013年:推出双倍印花税针对二套房
2013年2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全面提升印花税。针对二套房的买家,新政策规定200万港元以下住宅按成交价1.5%缴纳印花税,200万港元以上则按成交价的8.5%缴纳印花税,较之前的4.25%翻了一番,所以也被称为双倍印花税。而首次置业的香港永久居民买家,和只有一个住宅而换楼的买家,都可获得豁免。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推出的6项调控楼市措施中,除了针对二套房的双倍印花税以外,还有大量的措施针对非住宅交易。
而非住宅签署临时买卖合约必须承担高额税收这一政策,直接针对买进卖出的短线交易。另外,谈及住宅调控政策的叠加,香港有市场人士觉得政策有“赶尽杀绝”的意味。
“辣招”得到了民意支持。当年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63%的受访市民认为香港楼市政策应维持不变,仅4%的受访者要求撤销。调查显示,有33%的受访者认为楼市“双辣招”效果颇大,近18%的人认为效果很大,认为完全没有效果的只占6.5%。
2015年:小型住宅按揭比例划一至6成
香港楼价在2014年屡创新高,小型住宅受追捧。香港金融管理局27日再推楼市宏观调控措施,收紧房贷,防范银行体系风险。
此次是金管局第七次推楼市宏观调控措施,700万港元以下自用住宅物业的最高房贷比例下调最多十个百分点。
例如,低于600万港元的物业原来最高房贷可达七成,但调整后,最高房贷比例统一下调至六成。也就是说,600万港元的物业原来最高可贷420万港元,现在最多可贷360万港元。
除了收紧房贷比例,新措施还加强对收入审查的要求。购买第二套自用住宅物业时,供款与收入的比例上限由原来最高五成调低至四成。例如,若每月供款额为1万港元,按原先收入审查要求,月收入需达2万港元,而调整后月收入要求将提升至2.5万港元。同时,在利率压力测试下的上限由现时最高六成调低至五成。
除此之外,各类非自用物业贷款,包括住宅物业、工商物业及车位贷款的供款与收入比例的上限,由现时最高五成调低至四成。在利率压力测试下的上限由现时最高六成调低至五成。
这是香港金管局第一次推出针对低价房的政策,这反映了在近期低价房看涨的背景下,社会上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碎的担心。(港澳频道蔡啸天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