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香港老人别港70载急寻亲 当地政府全力帮助

05.10.2014  15:31

图:老人展示改回原名的内地身份证和养老保险证书。来源:香港《大公报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湖南汝城县距香港直线距离400多公里,瘦弱矮小年近九旬的老人关爱华在这里已经生活了72个年头,浓重的广东口音仍凸显着她“外乡人”的身份:在15岁逃难到此之前,她居住在九龙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七个亲人接连丧身炮火,关爱华也流落他乡。现在,关爱华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找到自己失散的家人。

  关爱华老人1926年生于佛山南海九江,是父亲的第22个孩子。8岁时,关家搬到香港谋生,先后在九龙、深水埗等地居住。

  “那时的香港异常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各色各样的人等。”关爱华至今还记得香港热闹的市景。然而,造化弄人,关父不久就病逝了,母亲劳氏要带着孩子们去帮工补贴家用,幸亏远在多伦多打工的大哥按月寄钱接济,家里才没断炊。

   日机轰炸 一家七口丧命

  1941年12月初,日军进犯香港,“日本人轰炸九龙后,到处一片狼藉,很多房子都空了,人们奔走逃命,我妈妈、一对哥嫂、两个姐姐、两个外甥逃难中都被炸死了。哎,人死了没钱安葬,只能草草葬下了事。

  为了逃生,和亲人走散的关爱华从香港登上开往广东河源的船,到河源下船后,身无分文的关爱华遇到一位来河源买盐的欧姓汝城人,有心把她介绍给自己哥哥。“他说我去后会对我好。我想,有人接纳我,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我跟随他一路走,走了整整14天,没洗澡换衣服,得了一身虱子。”关爱华说,“到了欧家后,欧母希望我成为欧家的二媳妇。还给我改了名字,叫关藤花(汝城话意思是寻找来的女子)。

  刚满15岁的关爱华就这样在陌生村庄安顿了下来。然而,欧家二儿子始终未出现,关爱华也被欧母收养为干女儿,取名为“欧送花”。没多久她就被欧母介绍给临村何成奴做老婆,“何成奴当时40岁,比我大25岁,看上去比我母亲还老。我哭了三年,天天流眼泪,眼睛都哭肿了。

  姓名的更迭也成为她多难人生的注脚。嫁到何家后,关爱华又被改名为关惠香。直到解放初,何成奴病逝,28岁的关爱华又嫁给在原汝城县公路局工作的退伍军人何占煌。关爱华也被安排在铁路养护组上班。

  现在,老人生活安稳并得到了政府照顾。找寻失散多年的亲人则成为她最强烈的愿望。采访结束时,老人佝偻着老弱的身躯,拉住记者的手,在记者的采访本上,一笔一顿地写下了“在我有生之年能否找到我的哥哥关鉴章,姐姐关西华、关碧西。请香港《大公报》多多关心。关爱华,2014年8月23日。

  这是她经受一辈子的苦难后,埋藏在心底的唯一夙愿。

   香港老人”难忘九龙码头

  关爱华老人平时喜欢在家静坐,天气好时会走出门和街坊邻居们聊天。善良的老人对外界始终抱着宽容、和睦的心,谈话中不时提起逃难中遇到的好人和街坊邻居们对自己的照顾,即使对改变自己大半个人生的欧氏母子也是充满感情。乡邻们对老人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记得第一次采访时,记者因不熟路向周边居民打听老人住址时,一听老人名字街坊们都露出熟络的口气说,“哦,原来是找那个香港老人啊,知道知道。

  老人生活安稳,并得到政府照顾。每逢过年,当地政府和街道办都会来慰问,给老人送过节费和物质。其丈夫何占煌去世后,还有政府抚恤金,每月有1000多元生活费补助。老人也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关爱华”。

  提起香港,老人仍感亲切,那是出生农家的关爱华这辈子去过的最繁华的城市。关爱华说,“那里(九龙)有座码头,附近是座很大的菜市场。我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去玩耍。

  寻失散多年的哥哥和姐姐是关爱华现在最强烈的愿望。据她小儿子何雄星说,解放后,母亲曾通过香港海外关系委员会,1962年在南海九江跟她姐姐关西华见过一面,后来又失去联系。期间,母亲还曾联系上了一位哥哥,在南海九江一个小镇,后来哥哥还寄了几次钱回来,哥哥去世后,就再也没有和其他兄弟姐妹联系上。

   县政府全力支持老人圆梦

  汝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雄清介绍,对于关爱华老人的寻亲,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力支持。如需要会提供一切帮助。而对于该县是否还有类似二战期间落难的香港同胞,该县也会展开调查,力争为这些背井离乡、受尽磨难的香港同胞家人团聚做上一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