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退休保障报告引热议 激辩充满火药味

03.06.2014  11:46

  香港社会就退休保障讨论多时。该议题富争议性,讨论过程充满火药味。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5月25日指出,现时是适当时间再就退休保障制度作出检讨和讨论。香港扶贫委员会已委托专家进行退休保障研究,预期六月能有结果。

   争取全民退休保障

  特区政府于今年2月26日向立法会提交《2014年拨款条例草案》。该草案旨在向政府部门和资助机构提供恒常营运开支,并支付社会福利开支等。就此,有立法会议员向立法会提交1917项修正案,旨在对特区政府施压,以争取全民退休保障等。根据去年的经验,如果《2014年拨款条例草案》的通过受阻,部分资助机构如医管局、八家受资助的大学等拨款可能出现延误。这些机构可能需要动用储备。

  5月23日,立法会终于开始逐条表决修正案。立法会秘书处估计,要表决全部修正案需时约40小时,大概需用上三至四日的时间。

  香港社会就退休保障讨论多时。该议题往往充满火药味。就以近月举行的立法会退休保障事宜小组委员会为例,就供养父母的问题,有政团的青年人代表与关注小组的长者代表针锋相对,两人即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深入探讨退休保障

  现届特区政府已就退休保障问题展开工作。2012年12月,特区政府成立了扶贫委员会。扶贫委员会的职权包括检视香港现时的贫穷情况和成因;检讨现行政策和制订新政策,达致防贫、扶贫、预防和减少社会孤立情况;统筹和监察防贫和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邀请持份者参与;推广地区为本的扶贫措施及监察香港的贫穷情况。该委员会辖下设立了社会保障和退休保障专责小组,而小组的其中一个职责是“深入探讨退休保障制度,客观分析不同意见(包括优化现行制度下的三根支柱和全民退休保障建议。所谓三根支柱,即个人储蓄和家庭资源、社会保障制度及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就退休保障的路向建立社会共识”。

  针对全民退休保障的诉求,特区政府也明白富争议性。行政长官梁振英于2013年《施政报告》中表明,“注意到有意见要求实施全民退休保障。另一些意见则认为香港奉行低税率政策,全民退休保障会大大加重长远公共财政负担,不加税难以成事。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建议同样富争议性,而且也涉及负担能力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他希望专责小组能作深入讨论。

  2013年3月,扶贫委员会便委托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的专家就“香港退休保障的未来发展”进行研究。根据媒体报道,专家组的研究已分析了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退休保障制度,并举办了焦点小组及三场公众咨询论坛。2014年1月,该研究归纳所得意见,从11个社会人士及团体提交的方案中,选择5至6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精算研究。5月26日,有关专家还表示,初步构思为设立“全民养老金”。具体内容为所有65岁或以上的长者,无需入息审查,每月获得不低于现时长者生活津贴每月2285元的水平,同时保留综援制度。

  今年初梁振英发表《施政报告》时,也向社会汇报了由上述专家担任总研究顾问的团队已“按照世界银行倡议的多根支柱模式,评估不同退休保障方案,并就未来路向提出建议”。而5月22日,梁振英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被问及是否就全民退休保障计划打退堂鼓,他再次重申专家组进行的退休保障研究,“是特区政府成立一个扶贫委员会,扶贫委员会下的专责小组请教授们做的。所以完全不存在说政府现时是否要打退堂鼓”。

   考虑公共财政可持续性

  退休保障问题与公共财政息息相关。刚过去的3月3日,财政司司长宣布成立的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已公布了其对香港的公共财政可持续性的评估报告。如果现有税制和税率不变,同时无重大外来冲击,该小组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政府的收入趋势增长为平均每年4.5%。至于开支方面,则以三个情况推算:

  1.如果政府在教育、社会福利和医疗三个范畴的经常开支,只按人口和价格变化作调整,而不增加和不改善任何服务,结构性赤字会在15年后出现;

  2.如果政府在以上三个范畴每年再增加开支1%至2%,以提升现有服务水平,结构性赤字会于8年至10年后出现;

  3.如果政府按过往每年约3%的开支增长趋势提升服务,那么结构性赤字将于7年后出现。

  就该评估报告的结果,有报道指专家组的研究被要求在其研究中加入这些财政数据,再推算各个退休保障方案未来三十年的供款情况。据估计,专家组预计7月前提交报告。因此,届时报告会再次引起社会热议。

  总之,全民退休保障看似每名市民受惠,但是背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极为复杂,且富争议性,例如支持该制度的资金从何而来;该制度对年轻人工作的积极性有何影响;该制度会否对社会构成潜在分化等。社会需要深入的讨论、研究,凝聚共识,寻找最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退休保障制度。(陈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