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最大硕鼠马乐案二审立案证监会“捕鼠”,基金经理离职加速

30.05.2014  13:11
摘要:“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用这句电影台词评价近期证监会对金融资管业老鼠仓或内幕交易的“雷霆整治”行动,颇有几分恰当。

        CFP供图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用这句电影台词评价近期证监会对金融资管业老鼠仓或内幕交易的“雷霆整治”行动,颇有几分恰当。公募基金史上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获利金额最大的案件———原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通过“老鼠仓”非法获利1800余万元二审案,已于近日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

        马乐案再次进入“审理中

        南都记者在广东法院网查询时发现,马乐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罪的“目前进度”已更新为“审理中”,但相关开庭日期并未公布。今年3月28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马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1884万元。马乐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不过,随后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认为该判决量刑明显不当,于4月4日对该判决提出抗诉。

        根据广东省高院人士称,由于此案是由下级检察院抗诉,负责二审的检察院要了解案情及出庭抗诉,就先要阅卷。广东省高院已把这个卷宗送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开庭时间并还没确认。记者昨日拨通广东省检察院相关人士电话。他表示,是否收到案卷还需要确认,预计今日将有消息。

        基金经理迎来离职潮

        “老鼠仓”丑闻正在基金业由点及面被曝光,基金经理成群结队被立案调查,卷入的基金公司达十余家。涉案“硕鼠”也由以往基金经理本人拓展到上下游的研究员、交易员、银行托管人员等,涉案金额最高者多达十余亿元。市场人士估计,此轮“老鼠仓”的曝光远未结束,涉案者或多达四五十人。而一些基金公司推诿责任、拒不道歉,导致行业公信力遭遇巨大挑战。

        “犯罪成本过低是鼠患成群的原因之一。”华泰证券基金研究员王乐乐认为,目前对于涉案公司新产品停发半年等处罚措施过于轻描淡写,“如果暂停发行基金三年,处以天价罚金,看还有多少基金公司会疏于内控呢?

        和证券监管层发起的这场“打鼠”风暴同时发生的是基金经理大规模的离职潮。根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16日,短短4个多月内离职的基金经理已经逼近120人,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只有63人。2013年全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总数也不过140人。

        因为不满公募基金业绩和监管压力,以及抱怨薪酬不对等,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基金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而2014年监管层加大老鼠仓打击力度,导致不少基金经理“被公司离职”显然也是促使离职队伍成倍增长的重要原因。

        采写:南都记者  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