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婷: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面临四大现实问题

30.09.2014  11:4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肩负“两个巩固”的重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思想领域率先破冰起航,破解当前中国的发展难题,才能凝聚思想共识,指明改革航向。从当代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这一最大实际出发,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四大方面切中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

解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难题

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配合在物质积累方面创造了惊人的成就。然而,必然王国的进步并不等于自由王国的发展。资本有利于财富的积累,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资本既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幸福,也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会带来社会不公正、贫富差距悬殊等,这与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目标是相左的。

坚持公正原则与资本原则的辩证张力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必须把资本原则严格限定在经济领域内。防止资本原则的滥用和僭越。另一方面,必须大力申张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努力以制度的优越性来弥补资本原则所带来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不公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资本原则的演绎保留了充裕空间,但也要通过国家治理进行限制和规范,把“社会公正”、“自由和平等”、“生态与可持续”置于与“经济效率”、“增长和发展”、“秩序与稳定”同等重要地位。这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宏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领域的联动和集成,而理论层面上的率先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当仁不让的使命职责。

解决价值危机与意义建构的难题

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扩散,商业资本所附带的物质功利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促使金钱利益取代道德价值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价值”。价值虚无主义突出地表现为物欲的横流、文化的低俗、伦理的失范和精神的虚无等。如何建构起一套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普遍行之有效的价值信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迫切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践行,正是对此问题的应对。但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需要历经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和实践检验,才能真正获得普遍的认同与自觉的践行。而决定一套价值体系能否历经时间、化于人心的前提在于其是否具有合法的理论根基和现实的滋养土壤。现代性的价值危机并非源于价值多元化,而是价值根基的转变导致价值体系出现问题。近代工具理性过分僭越,取代价值理性成为道德价值的根基,对自然的统治思维蔓延到社会历史领域,使崇高道德价值异化为工具、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在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构于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根基之上。

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接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之根和意义之源,但它需要经过现代化的诠释和创造性运用,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精神家园的  “主楼”,但它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才能更深入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对接,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在尊重文化形态历史性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角出发审视两者的历史性对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我们要在尊重两者的历史性特征基础上构建对话的平台。一要着力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在自觉反思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解读和创造性发展,将其充实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先进文化思想体系中。二要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话语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身份特征,使马克思主义更深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应对全球一体化逻辑与文明发展多样化相结合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是在非常独特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基础上进入到全球化逻辑并践行现代化任务的。这就使得我们更为深刻地面临全球一体化逻辑与文明发展多样化的协调问题。作为思想导航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便体现在如何从理论上证明当代中国协调好全球一体化逻辑与文明发展多样化的可能性。

首先,必须明确区分现代化与西方化、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当代中国依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开展现代化是根本行不通的。正是这种不可能性开启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可能性。迄今为止的中国式道路探索则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注入现实内容。

其次,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反霸权诉求和多样化道路探索。中国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它所努力开拓的是一条与西方异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在全球一体化逻辑中维护其独立自主和多样化发展权利的中国式实践。正是这种历史性实践为协调全球一体化逻辑与文明发展多样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依据。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战略研究”(13CZX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