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家座谈会
5月8日,我校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家座谈会,十余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副校长马卫华出席并讲话,座谈会由社科处处长刘志铭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卓红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学习马克思,学习他真诚朴实重情重义的伟大人格、学习他敢于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热爱人民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人生;学习他给全人类留下的最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左鹏军认为,学习马克思,要关怀人类物质状况与精神状况,探求世界未来出路与发展可能的博爱精神。要潜心研究高深学问,追求科学真理与恒久思想价值,以学术方式追求思想真理的独立精神。要永远追求进步和崇高理想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品格,以个人身体力行、不懈追求所展示的启蒙价值和先导意义。
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蓝宇蕴认为,马克思是个很伟大的社会学家,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推进是多维度的。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如强调思想根植于存在之中、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经济学的解释、对阶级关系的理论分析等等,这些都早已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替代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冲突论的促进,实际上为社会冲突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学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这其实也是学者们共同追认他为杰出社会学家的最主要原因。
文学院教授段吉方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智慧,在新时代,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文化语境的新变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原典文献的系统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实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根本路径。
文学院教授腾威指出,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本土,当下都到了回顾与反思人类的近现代化历史进程与道路选择的重要时刻。按照霍布斯鲍姆的说法,20世纪是短暂的。苏东解体之后,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要过时了。但是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政治与社会危机,让人们看到马克思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相反人类社会的发展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真理性。在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注意与修正主义的历史观等四种错误的观点相区别。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董志强指出,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面临的是西欧特别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急剧上升的时期,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洞见,仍然没有过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仍然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根本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既是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更是数十年艰辛探索出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探索出来的,而不是复制出来的。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爱平认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凤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是为劳动人民谋福祉的经济学,其根本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晓伟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创造及思想成果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在诸多领域均有独到的理论建树。在新闻领域,马克思同样也有独特的理论贡献,他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奠基者。他一生唯一的正式职业是办报纸,他把报刊作为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正是凭借其丰富的报刊活动实践,他创立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他为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我校副校长马卫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价值,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和经验启示,是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纲领。她认为,学校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学、社会学等学科群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力量。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植根时代、植根中国实践,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紧跟我国改革发展实践这个“富矿”,从中挖掘新材料,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能力。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快参与和融入到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中,坚持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加快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学术声音。
作者/通讯员:张宏宝 | 来源:社科处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