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满堂大讲坛:马秋华教授来校讲授中国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1月26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马秋华教授做客红满堂大讲坛,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别开生面题为《中国声乐多样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讲座。我校党委副书记钟仰进出席活动并致辞。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女子学院等高校的音乐专家及本校两百多名学生聆听了讲座。
我校党委副书记钟仰进出席活动并致辞
讲座开始之前,我校艺术学院院长金憓为马秋华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不走老套路,科学演唱不断创新
“科学地唱歌,这点很重要,”马秋华教授表示,“打开喉咙,高位置,放低气息。这个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说喉咙张开得大就是对的,而是要根据作品音韵、内涵及类型需要来决定喉腔的张开程度,同时也要因人而异。”
马秋华教授对同学大致讲解了中国声乐的发展概况。从早期延安时期的民歌到建国初期的融入了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插曲,中国声乐如今呈现出昌盛蓬勃的景象。她表示每个时期的声乐特点不同,像延安时期的声乐只要有嗓子就行,但是现在追求的是更科学的发音方式。令人称叹的是马秋华教授每介绍到一个时期的声乐时,便能马上唱起该时期的代表歌曲,即兴演唱《角落》这首歌,与同学互动。
马秋华教授来校讲授中国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唱歌是心灵的碰撞,要好听,也要好看
从喜欢邓丽君,到爱上通俗演唱。马秋华教授表示,唱歌是她最热爱的一件事,唱歌很直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她认为歌曲的真谛是“好听,好看”,好听包括作品的内涵表达和歌唱的声音等等,好看包括表演、动作等等。她更向同学提出了圆规新声乐教学法,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演唱。
讲坛上,马秋华教授亲自为上台演唱的学生钢琴伴奏,与学生们同台演唱,并针对登台表演的6位学生提出不同的指导性建议。在我校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大二本科生蒋琰的的一首《夜莺》演唱后,马秋华教授表示我校学子音乐素养很高,同学的声音条件很好,演唱很放松自然。
走向世界舞台,不断成熟的中国声乐学派
现阶段,中国音乐正在不断走向国际的舞台。中国的声乐学派也在不断发展。马秋华教授教导学生,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要既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也符合国际通行标准。而中国声乐学派是在这个科学的方法下,所创造的声乐要体现中国民族精神、民族色彩、民族审美和民族情感的学派。
马秋华教授认为,中国作品唱好,才有资格去唱外国作品。中国的声乐学派对世界而言是最五彩斑斓、最好听的,因为中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习俗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国家的音乐素材是最多的,怎么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前提下,把我们民族的优厚的音乐素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色彩的歌唱作品去展示给世界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讲座结束后,在场学生纷纷表示收益良多。艺术学院院音乐系大二张同学表示,学习到了科学的声乐练习方法,对以后的声乐水平提高很有帮助。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传钦主持报告会。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志远、副院长郑颜文参加了本次讲座。(文/校报学生记者 王程思 刘静 刘艺 摄/校报记者社 邓茗 陈诗敏)
相关链接:
马秋华,女,汉族,1958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女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广西省桂佩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