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梅负责粤东医院普外科建设

24.01.2016  11:23
2015年1月4日,我从广州来到梅州,负责粤东医院普通外科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粤东医院普外科医疗水平已从县级医院向中山三院的标准靠拢,科室也有了开展多学科诊疗的信心,这将成为医院的新亮点之一。我觉得这是我2015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

  口述:汪根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驻粤东医院肝脏外科医生)

  整理:袁晓敏

  2015年1月4日,我从广州来到梅州,负责粤东医院普通外科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粤东医院普外科医疗水平已从县级医院向中山三院的标准靠拢,科室也有了开展多学科诊疗的信心,这将成为医院的新亮点之一。我觉得这是我2015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

  我从医20多年,主研方向是肝移植,在中山三院接诊各地的疑难病号,一台手术短则5个多小时,长则10多个小时。而粤东医院因其前身为县级医院,接触的病患病情相对简单,诊疗量不大、手术较轻松。但工作更繁重、更具挑战性:医院学科基础差、制度不完善、医护人员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都需改善,且要达到中山三院的标准和模式。为转变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培养医护人员的紧张感,我要求并督促科室医护人员每天至少巡视两次病房,值班结束前要再次巡视方可下班;要密切关注病人病情,谨防出现意外。之前医院科研工作几近空白,为此,我在坐诊和临床手术过程中,会引导临床医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对课题的申请到实施进行全程指导。仅一年时间,科室新增了3项科研项目;普外病床数量从50张增至70张;病人数量从一上午四五人增加到近20人,不少病人还是从江西、福建、河源、揭阳、汕头等地赶来就医的。

  每隔一段时间的周末,我会回广州与家人团聚,同时还要参与医学杂志《器官移植》的编撰工作,周日下午赶回梅州,两地奔忙。全年几乎无休,是每一个医生的工作常态。要说有什么辛苦之处,语言交流算是一大障碍,起初诊疗时还需要同事帮忙翻译客家话,不过如今我已慢慢适应了,而且认识了许多热情的新同事、新朋友,也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