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善胡骄平: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7.08.2014  12:11
核心价值观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争锋、较量的焦点,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灵魂。

核心价值观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争锋、较量的焦点,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灵魂。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西方强势网络文化的挑战、腐朽网络文化的侵蚀、网络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网络道德责任的弱化等特点和困境。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建构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目标、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尊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特点、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化和道德化水平。占领网络阵地、活跃网络舞台、利用网络渠道,抓住机遇,弘扬正气,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辟网络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天地。

周子善 胡骄平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网络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传导的最大空间,是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较量的平台,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争夺的主体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较量的重点聚焦于核心价值观。拨开各种思想文化萦绕的迷雾,脱下各种思想文化华丽的外衣,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直指意识形态,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而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就是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就是要用思想文化多元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用多党制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用西方代议制民主取代人民民主,使中国重新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由此可见,当代意识形态的冲突是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的冲突,其实质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冲突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反映,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生死攸关的生命线冲突,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当代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其焦点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因此,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其政治社会化路径的必然正确选择,都有待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引导。网络时代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新的舞台、新的渠道。高校应针对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挑战和特点,创新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道德水平,充分去占领这块阵地、活跃这个舞台、利用这个渠道,抓住机遇,弘扬正气,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辟网络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天地。

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网络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借助于网络这个信息平台和载体工具,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传递正能量。用网络的正面信息引导大学生,用网络的技术方法吸引大学生,用网络的“交往实践”留住大学生,尊重大学生主体特点,潜移默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建构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坚持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者相统一,坚持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性。实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络为主要载体,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这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或目标。

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人文缺失、人格缺失、和学生地域、层次特点进行教育。要针对大学生中的人文缺失现象--精神信仰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价值认同危机、思想行为浮躁现象进行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人格缺市失现象,开展全人格教育,使学生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思维人格、社会人格等到全面自由发展。

创新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同。” 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纷纭变幻的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即单向度的灌输式教育的弊病日益凸显,难以从容地面对火热的生活和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致使青年大学生常常处于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激流中,产生太多的困惑与无奈。在网络信息时代,针对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的实际,利用网络“交往实践”、形象生动、直观感性、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平等性、信息资源丰富、资讯开放、资源共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等特征,开设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多样化平台,发挥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实现和调动教师教育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参与式、问题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学生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思考、自主钻研和探究,教师从传统的单一“注入式”单向度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向度教育,从以教室固定课堂和纸质媒介为中心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向以网络流动课堂和信息平台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转变,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尊重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特点

网络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刻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强烈的主体意识、实用的学习取向、平等的对话要求、强烈的表现欲望、扁平的知识结构、“点击式”的思维方式。要求德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因势利导,在教育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90后”大学生主体是应用型人才的后备军,要针对大众化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在教育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上把精英教育层次的德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层次的教育区别开来。

提升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和道德水平

开发网络资源,把网络信息技术即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乃至网络免费提供的论坛和难以计量的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尊重“情感认同”教育的入脑机理,重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教学理论的应用。人的认识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认知活动心理机制的有机整体,情感起着认知价值导向作用,故有“入脑”的通道是“情感认同”之说,要用十分形象、感性的方式,表达非常抽象、理性的观念。认识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要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要调动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离不开满足主体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就来源于对现实利益关系的正确表达,意识形态是由于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由于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要把来自大学生利益和愿望的实用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网络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使大学生参与,让大学生得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实现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等利益攸关问题。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对利益的认同、秩序认同、政治认同和共同理想目标认同共识。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们不相信。” 在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正视广大大学生的利益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在大众化,没有大众化,就难以说实现了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如果远离生活、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就不易被理解被认同,甚至会引起反感乃至抵触。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大学生的情感、心理认同,才能形成共同价值。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而且还是一种“共享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落脚”就是“共享的价值”,既有共享,又有价值。实现共享和价值的最好载体就是互联网络。

作者:周子善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胡骄平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