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文化旗帜抒写公安时代内涵
“岭南名城梅州,警营文化全面推进,文化励警、文化惠民,硕果累累……”9月28日,在全国公安文联吉林四平现场会上,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安铁军高度评价了梅州公安文化建设的成效。在这次会议上,作为广东唯一受邀作经验介绍的梅州公安,讲述了客家文化与公安政治工作、平安建设融合发展的做法,再一次以“文化之乡”的影响力,刷新了全国同行对山区公安文化建设的印象。
【铸魂】
以文育人唱响主旋律
“面对身绑炸药的悍匪,他毫不畏惧,为了车上47名无辜的群众假扮成镇干部与劫匪‘谈判’,并被当作人质一起劫往广州……”12月2日晚,一位女民警在舞台上进行排练,动情地讲述五华县公安局民警曾妙龙留眼人间续守平安的故事,准备在全市进行巡回演讲。
这是梅州公安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其中一个片段。据了解,梅州属中央苏区,梅州公安传承红色文化传统,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贯穿公安文化的主线和文化育警的首要任务,每年坚持举办“一次专题讲座”,由梅州市公安局“一把手”为新警上好从警第一课,以“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引导人;办好“一场故事会”,举办主题演讲活动,用典型的榜样激励人。同时,通过排练“一台励志戏”,组织“一次文化沙龙”,开展“一次红色教育”,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信仰转化为指导行动的文化自觉。
“用文化来承载教化的功能,比生硬的说教更能收到好的效果。”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监督室教导员刘凯江深有感触:“以往节假日,都要通过发文件要求民警遵守各项禁令,容易引起民警的逆反心理,自从有了‘廉政文化微平台’,民警就感觉到了组织是为他们着想,而且也自觉遵守禁令了。”
每逢假日,民警的手机都会收到由督察部门发送的短信,如“酒杯一端、纪律忘光;酒后醒来、回头无岸;一家老小、寝食难安;政治前途,一并玩完”……这些信息大部分来自民警自编的“微民谣”,以调皮的口吻、设身处地讲述了违纪的危害,让民警远离“高压线”。
围绕公安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点,梅州公安着力打造“廉政文化微平台”,除了前面提到的节日警示“微民谣”外,还制作了纪律教育“微课程”,将党纪政纪寓于每一个简短的故事中;推出廉政教育“微巡展”,利用“两微一端”,每周推送警示案例,保持警钟长鸣;制作播放警队形象“微视频”,用镜头传递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激发民警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梅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陈俊钦说,“公安文化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具体表现。梅州公安充分发挥党委对文化工作的主导作用,把以德育人、以文育警作为建设过硬公安队伍的具体抓手,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将文化工作统一到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保证了公安文化不偏不空不虚,更好地服务于队伍建设。”
【塑型】
以文化人提升亲和力
“化碧三千万,啼红七十年。”去年9月,在南京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楹联大赛中,该幅来自梅州民警肖靖海的作品获得了甲组金奖。谈到获奖的感受,肖靖海说:“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无论是对兴趣的培养,还是创作的灵感,都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功效。”
肖靖海说的文化氛围,只要走进梅州市公安局就能深切感受到。进入办公楼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米文化长廊”。在电梯前室、走廊过道,随处可见民警书写的古典诗词和哲人格言,将普通的建筑空间点缀成“文化殿堂”。去年,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组来梅调研,高度评价“公安文化长廊”是梅州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一大亮点。
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梅州公安专门制订了培育“百名文化专才”的摇篮计划,并向省级以上文体协会推荐优秀人才,先后培育了中国书协会员王灵龙,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广东省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罗雄和首届全国公安摄影比赛金奖获得者何志林等一批“文人墨客”。目前,已建立有98人的公安文化人才库,肖靖海就是其中的一位。通过他们的带动影响,80%的民警参与了文体社团,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接受文化熏陶、愉悦身心。
梅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公安文联主席李昌龙介绍,“梅州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局党委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却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据了解,该局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多万元,对文学、书画、摄影、收藏鉴赏、警体等13个文体社团下属的近百个文化项目予以全额保障。同时,积极鼓励民警在合理安排好工作的前提下,参加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课程,相关学习费用也由单位予以保障。
邓兴卓是梅县区公安分局的一名派出所民警,他不仅是公安文联文学专委会的会员,而且是梅州公安《青少年警讯》周报中“小邓说法”的专栏作者。谈到如何从基层民警成长为警营中的“文豪”,邓兴卓有些腼腆,“在基层接触了很多留守儿童,也亲手办理了很多与青少年有关的案件,有很多体会,于是就尝试着向报纸投稿,没想到竟然发表了,那种成就感到现在也还能体会到,并成为我不断写作的动力。”
据了解,《青少年警讯》一直坚持以民警供稿为主要来源,组建了覆盖全市基层所队的通讯员网络,使报纸的大部分作品源自一线、反映基层文化。同时,通过出台《优秀通讯员表彰奖励办法》,使基层民警在办案之余,能够从作品发表、受到奖励的过程中刷新文化创作的成就感,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创作中来。
在此基础上,梅州公安还推出“我是小特警夏令营”、“警营校园行”等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警营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增强民警的职业荣誉感,用警察文化感染和影响下一代。
【 创安 】
以文促安增强软实力
“平安建设短期靠重典、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陈俊钦认为,要把公安文化建设与平安建设融合推进,通过增强软实力,提高公安机关的综合实力。
梅州是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梅州特别注重与客家围屋文化相互交融。近年来,该局每年都定期举办客家文化大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为民警阐述客家文化精髓,讲述客家文化与公安文化、与平安建设的关系,点拨“以文促安”的思路。
8月12日,梅江区西阳镇白宫市场两位村民因琐事发生纠纷,其中一名谢姓村民一度持刀对峙。情急之下,村民在报警的同时请来了当地的族长何伯,何伯从宗族祖训和道德伦理入手,对双方进行劝解,终于使两人握手言和。
在梅州很多农村地方,仍然保留着族长这样的角色。基层民警通过对客家文化传统的了解和掌握,与族长在基层治理方面形成共识。平时村民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族长都会主动配合民警调解斡旋、化解矛盾。
为了推进公安文化更接地气、与地域文化融合,梅州公安还组建了“新围龙文艺分队”,编排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说唱节目,送戏下乡,邀请群众共同表演。通过文化搭桥,把客家人守望相助的传统演绎出来,鼓励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仅今年,该局就围绕“飓风2016”专项行动,举办防范打击盗抢骗宣传活动26场。
9月初,梅江区江南一居民区来了一位陌生男子,不断在摩托车停车区内徘徊张望。居民杨阿姨联想到宣传活动中的警方提示,立刻意识到这名男子很可能是盗车贼,便拍照提供给辖区派出所。民警根据这组线索端掉了一个8人的盗销摩托车团伙,一举破案65宗。
10月19日,由民警和热心市民联合拍摄的14集情景剧《千骗一虑》正式登陆梅州电视台,并在网络媒体同步上映。播出当晚,电视台专栏节目收视率就创下全年新高。据了解,为了应对当前高发的电信诈骗形势,梅州公安将防骗知识、本土文化和幽默元素融合在一起,采取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防范技巧包装为影视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防骗意识。调查显示,节目播出一个多月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52%。
梅州公安一方面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推动打防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丰富战线文化载体,既有创下地市警视专题持续播出时长之最的《梅州公安》电视专题,又有坚持24年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蓝盾之声》电台节目,还有《把剑长歌》、《警行警摄》摄影集、《梅州警察》、《嘉应文学•梅州公安专号》等26种文化作品,进一步提升社会对平安梅州的共识。
通过文化的影响带动,平安梅州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梅州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四年蝉联全省第一,并被评为“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和“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来源:南方法治报 记者:尹利勇 通讯员:彭华 陈佳宇 摄像:何志林 邹圳 编辑: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