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养蛙人 与蛙“共进化”

07.07.2014  15:17
摘要:寒来暑往,50亩蛙场的泰蛙从生出卵粒、孵化蝌蚪、蜕变幼蛙、长成成蛙,最终卖向市场,100天为一轮。而这些养蛙人,似乎也过着泰蛙这五个阶段的“进化”人生。

    高明明城镇的一处山脚,来自湖南的养蛙人苏多弟在草丛中抓回了两只“逃兵”,在市道好的时候,这可以卖到好价钱,不过今年3元一斤的收购价,让养蛙人发愁了。 南都记者 郭继江 摄

    佛山的“吉普赛”之养蛙人

    开篇语:今天,南都佛山的又一新小伙伴——《纸上纪录片》版亮相啦。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直观展示行进于巨变中的“佛山人”精神和生活状态。在这里,每一个“演员”都是本色演出,每一篇故事都是真实的生命印迹,每一份感动都是无法复制的纯粹。细腻质朴的叙述,深度的视觉记录,不仅表达了个体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也必将成为一种集体的记忆。

    高远的山顶上空,最后一片红彤彤的火烧云退去,漆黑的夜幕徐徐拉下。墨绿的苍穹,点点繁星探出头,一颗一颗,高清可见。

    离最近的一座城镇,车程超过30公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幢瓦房都找不到。几座七扭八歪的木棉瓦房,一片白色塑料棚子,安静地横卧在翠绿的山脚下。

    7月1日晚12时刚过,养蛙人李泽军跟往常一样,走出没有大门的木棉瓦房,头上戴着的探照灯,放出一束强光,他走到屋后白色塑料棚子,给准备孵化的蛙卵补氧气。

    他蹲下身去拉开关,过膝的荒草,把他整个人罩住,好似被夜幕吞噬。脚边,一条赤链蛇滑过,瞬间消失在草丛里;身后,是如剪影般的山峦。“旺旺旺”……突然,远处几声狗叫声,撕破了这黑夜的宁静。

    这只是一个平常劳作的夜晚。半年前,李泽军和妻子来到这里。狗叫声传出的住处,是几个老乡的“”。四五年前,这群来自四川、湖南等地的农民,扎根在高明明城镇一处山脚,以养蛙为生。

    寒来暑往,50亩蛙场的泰蛙从生出卵粒、孵化蝌蚪、蜕变幼蛙、长成成蛙,最终卖向市场,100天为一轮。而这些养蛙人,似乎也过着泰蛙这五个阶段的“进化”人生。

    卵粒篇

    李泽军:逃离都市,携妻乡间养蛙

    蛙的生命开端于一团团的卵粒,而卵粒的发育需要阳光和氧气。李泽军刚来高明养蛙,他的生活也正如一颗蛙卵,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的生命旅程。

    泰蛙卵粒每半个月孵化一次,由种蛙在配种孵化棚交配产卵而成。对于新手李泽军来说,他最苦恼的就是卵粒孵化过程。每晚12点到凌晨5点,上午11点到下午4点,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给孵化棚加水、增氧,每半个小时一次。

    有时他蹲在地上,抽根烟;有时莫名望着山脚的群山发愣。不过他时刻提醒自己:一旦水体缺氧,卵粒死在蛙腹中,一切都是白忙活。这个过程,是泰蛙新生命的开端,也是李泽军新生活的开始。

    刚满32岁的李泽军,在养蛙人中总是那么显眼。未到中年,却早已满头白发。之前,他在广州一家医院做120急救护工,为了养家,一天干三工,每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

    如山的压力,最终熬成疾病,患上过敏性鼻炎、肺气肿。头发没白之前,乐观的李泽军不知道什么是压力;头发白了之后,他每晚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