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费涨价 还得靠账本说话
原标题:高校学费涨价 还得靠账本说话
据中国之声报道,多个省市区近日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区平均涨幅高达50%。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高校近年来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值得警惕。
大学教育本非义务教育,学生作为教育受益者,理应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此外,不少学校称学费标准都是十多年前制定的,近年来物价上涨也是客观事实。
涨价不是不可以,但该不该涨价首先还是得用账本说话。尽管一些高校为涨价举行了听证会,也晒出了“生均教育成本”。但所谓的“生均教育成本”中究竟有多少是花在了培养学生上,有多少是花在了学校行政或校园扩建上呢?只笼统算一个大数的“糊涂账”,公众认可度不高。其次,高校涨价也需考虑自己的“身份”,既然接受财政拨款,其公益性质彰显无遗,调价便不该自说自话,而是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网络调查中有超过7成受访者反对高校学费上涨,这一民意趋势不可忽视。还有专家称国际通行惯例是大学学费不能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又或者不妨根据当地人均收入涨幅或者CPI涨幅来确定学费涨价幅度,都比高校单方面地开出“一口价”更令人信服。
此次社会各界对高校涨价强烈反弹,除了调价机制不合理外,还隐含了很多深层次问题。首先,高校债务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此次调价中不少地方也不避讳,还债正是涨价理由之一。近年来,部分高校盲目扩张,举债建设新校区。大规模基建也成了一些人敛财的好机会,诸多落马高校领导皆与此有关。一边借债发展频出政绩工程,一边经费滥用“老虎”不断,还要让家长多掏学费来填上经费窟窿,哪有这道理?应先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财政部门应负起责来,没有做到公开义务的院校不予拨款。金融机构、规划部门对高校借债扩张也要该出手就出手。美国早在196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中就对高校贷款的条件、年限、利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高校要通过中介机构评估、举债,也必须主动公开财务报表,这些举措都值得借鉴。
除了制度上的完善外,办学理念上的纠偏更为重要。教育本应以学生为本,但近年来公办高校却有企业化倾向,干的是企业该干的事:圈地、建酒店、搞地产;算的是企业该算的账:成本产出不是看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看财务上盈利多少。“教授治校”理想尚未照进现实,“老板治校”俨然有模有样。接受财政拨款的公办高校也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无疑是大学精神的堕落。纳税人并不需要一所盈利能力很强的大学,需要的是一所能培养人才的大学。连这最简单的一点,恐怕不少披着教袍的“老板”们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吧。涨学费可以,但须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相应提高奖学金、助学金数额。涨价前,必须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断了个别人创收的机制便利,此外校长选聘、考评还是应以学术为导向,减少行政干扰、财务指标方面的考量。
总而言之,并非见到涨价就要反对,只不过需涨得有理有据,涨得让公众心服口服。在这方面,高校应先自我反思,做好制度建设。否则,强行上马的涨价很可能沦为当前高校财务不透明、发展不科学的又一次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