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高校海归决非核心价值观的对立面

06.02.2015  03:55

  由于近来围绕如何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产生争论,舆论场出现一些相互对攻的声音,它们似乎都被对方逼得有些极端。近日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宣称,“那些长期在西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能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以这样的口吻谈中国大学里的“海归”教师,非常不应该。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是把“海归”教师们推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对立面,否定他们与国家的同心同德。我们相信,这决不是国家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初衷。它既不可能是政府的意见,也决非中国主流社会的认识。

  新中国的几代海外归国知识分子都热忱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是为国家每一代科技发展奠基的骨干力量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怀抱赤诚之心,挥洒青春乃至献出毕生精力。他们不仅是中国进步的推动者,也参与打造了中国自信。

  钱学森、邓稼先那代“海归”堪称爱国的典范,今天活跃在高校的新一代“海归”也开始了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选择回国是对他们国家认同的一次重要检验,这里既是他们的国,也是他们的家,盼望祖国好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中国怎么才能好呢?很多归国人员因为见得多,有更强的认识能力。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国外回头看今天的中国,更能发现它进步之快,运转之高效。对中国的一些问题,也能产生更实事求是的分析,知道它们的大多数都不是中国特有的,而中国对它们的解决也常常是最认真的。“中国无论如何不能乱”尤其是绝大多数“海归”的共识。

  有抱负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一旦回到日新月异的祖国,很容易拥抱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优秀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到头来变成了最坚定的爱国者。

  改革的中国只有同时作为开放的中国,才会是成功的。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可以看成一项改革,它的目标是培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一代新人。而这个国家已与世界连为一体,这样的培养过程不可能是封闭的,新一代人将在与世界互动中实现自我的强大。

  在国内受教育并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同样人才辈出,他们与“海归”各领风骚,也各有千秋,大家对世事人生的认识往往殊途同归。在新中国的每一个时代,这两个群体之间都不曾有过明显的思想及意识形态鸿沟。无论什么时候以及什么地方,都没听说过他们曾是两个对立的阵营。

  因此在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候,“海归”教师和“非海归”教师之间也不存在一条界线。试图在他们之间发现“不一样”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违背,那样做会伤很多人的心,而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在这个时代比什么都宝贵。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