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式唤醒“起床困难户”
大洋网讯 日前,安徽师范大学推出的“早起锻炼送早餐券”的视频走红网络,引来不少关注。记者了解到,除安徽师范大学外,不少高校都推出了花样措施鼓励学生早起,如开发早起APP、微信打卡等。在市内,也有高校学生选择加入“起床协会”或利用一些早起打卡微信群,结伴互相监督早起。
学生加入起床协会互相督促早起
记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与华南农业大学随机采访了8位在校生,几乎每一位受访学生都表示冬天起床很困难,要想早起就更加困难。至于他们起床难的理由与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是“晚上熬夜了”、“没有课或者起来没有事情做”、“玩着玩着手机就忘记起来了”等。一些学生甚至表示,在没有课的日子会一直睡到11点。
据了解,省外有高校为了鼓励学生早起,可谓奇招尽出。如今年10月初,同济大学面向全校发起了名为“早起大作战”的活动,学生只要在10月13日~11月10日期间,每天6:00~7:00到相关平台打卡,即可获得积分。根据积分高低送出ipad、蓝牙耳机和超大功率闹钟等奖品。
为了“拯救”或“自救”身患“起床困难症”的学生,“起床协会”应运而生。记者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的起床协会于2014年成立,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协会内的活动已经逐渐完善,现有31名会员。华南理工大学起床协会的副会长李桂焕介绍,协会在加入了新成员时,会根据其早起意愿和计划,匹配队员。组成队伍的成员们则会相互morning call,结伴晨跑、晨读等。李桂焕告诉记者,加入起床协会的同学早起执行结果十分不错,31人的会员人数在华工各大社团中也处于中上水平,在每年的招新中,起床协会都会吸引不少新生的眼球。
除了加入起床协会外,不少同学还选择关注一些相关的公众号进行早起打卡,以此督促自己早起。华南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小文告诉记者,在一个月前就关注了一个名为“初心计划”的公众号,每天早上7:30分准时在公众号上打卡获取积分。“晚上负责人会督促大家早点睡觉,也会说一些鼓励的话。”此外,群友间分享早起的心情也让小文在加入后每天不落的打卡。
部分早起活动效果不佳 55人只有18人能坚持
此前,华南农业大学学生记者社在公众号“微农快报”面向学生策划了一个早起活动——“33天早起计划”。参与者在每天早上的6点到7点,在群里打卡并写下当日计划和完成计划后的奖励。不过,在11月3日活动结束后,发起者统计发现,参与此次活动的人数共有55人,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只有18人。华南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小美告诉记者,在参加今年六月份的四六级考试前,她曾给自己立下“每天7:30起床,去饭堂吃早餐,背单词、刷题”的早起计划,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坚持多久。“好像一周不到就放弃了。”小美说,“起来之后效率也很低,觉得还不如不起来。”仅坚持几天,小美就默默放弃了早起计划。
加入了“初心计划”微信群打卡的小文也表示,由于仅仅在微信群上打卡,并没有人实际监督自己是否真的早起,“有时候会打完卡就继续睡个‘回笼觉’。”小文说。
各方态度
家长:
早起打卡 治标不治本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从 ‘早起难’ 变成 ‘起床难’ 再到 ‘离开宿舍难’ 了。” 程女士的女儿目前是一名在读大三学生,她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通过电话沟通了解的情况得知,在一些没有课的日子,女儿基本都是窝在宿舍不出门。因此,程女士认为,要想把女儿这类学生叫醒,仅靠“起床协会”、送免费早饭等措施显然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生自己没有找到大学的定位与今后的目标。“学校组织的一些早起打卡、晨读活动只是营造气氛,最终孩子能否坚持还是看她自己的自律能力。”
学生:
内在动力 才是早起关键
华南理工大学的苏苏则认为,希望通过一些早起微信群或早起协会监督自己早起并不现实。“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有特别想做的事情,自己肯定特鸡血地起床。”她认为,早起成功与否主要是自我认同和内在动力的问题。如果早起只是做给别人看,那么早起将很快就成为负担。“起来之后没有什么目标或者想做的事情,抛开能不能真的起来是一说。起来后不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反而在玩手机还不如不起来。” 因此,已经习惯每天6:30~7:30起来的她建议,找到个人早起的动力是关键。
文/信时记者 梁诗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