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性加分减至5项以内 教育公平更丰满

03.08.2015  14:45
今年的高考录取进程已经过半。在国家大幅减少、规范高考加分的“瘦身”政策下,今年全国各地纷纷拧紧了高考加分政策的“阀门”,全国性加分项缩减至5项以内,13个省份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

  今年的高考录取进程已经过半。在国家大幅减少、规范高考加分的“瘦身”政策下,今年全国各地纷纷拧紧了高考加分政策的“阀门”,全国性加分项缩减至5项以内,13个省份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这意味着公众广泛关注的此轮高考加分“瘦身行动”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2014年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体育总局、中国科协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后,各省(区、市)以“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为原则,纷纷“收紧”了高考加分政策。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公示了今年的考生高考加分情况。

  从“瘦身”效果来看,全国性加分项目目前已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也实现了大幅减少的目标。从今年1月1日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竞赛获奖者”“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和“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后,今年各省的全国性加分项目由此前的11项减至5项以内。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也由2014年的95项减至2018年的35项,明显“瘦身”,其中今年已取消20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13个省份已取消了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

  在国家高考加分政策“瘦身”的大框架下,各地自我加压,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使用范围,并仅限省属高校录取使用。对于政策“瘦身”前已取得相关证书的考生,全国4个省份采取不过渡方案,今年高考当即取消加分政策;其他采取了过渡方案的省份,则大幅压缩加分分值,在过渡期内将加分分值降至5分以内。与此同时,各省份虽然因地制宜、依法依规保留和完善了“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和“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等5项全国性扶持类高考加分项目,但加分分值也普遍由原来的20分降至10分以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