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高考加分瘦身,向公平靠近了一步

26.05.2014  11:55
摘要:尽管一部分城市精英的子女正在通过海外留学的方式绕开高考,但高考在今天中国的绝对核心位置,并没有受到冲击。

        尽管一部分城市精英的子女正在通过海外留学的方式绕开高考,但高考在今天中国的绝对核心位置,并没有受到冲击。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孩子而言,借助高考制度进入大专院校,依旧是改变人生的重要方式。尤其可贵的是,高考的“公平性”使得很多家长学子愿意对其投注信任;当然,也正是基于深厚的“信任”,所以全体社会对于高考制度的任何细微改革都关注得更加紧密。

        据媒体盘点报道,自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省份招生考试部门就开始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相关信息。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各省体育特长项目纷纷减分,而多地奥赛获奖者则被剔出保送行列,甚至是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相对于其他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因为各省省内使用“一张卷子”,所以称得上较为公平;而加分制度的存在,则直接形成了对“公平性”的争议。细数高考加分,实际上可以划为三类,即:一是因为特长加分,比如拥有体育、奥赛、航模方面的证书或者省级优秀学生等荣誉;二是因为照顾政策加分,例如少数民族或者某些特贫家庭等;三是因为某些特权因素加分,比如高校教师子女,或者地方政府推出的某一类职业群体子女加分。此番媒体所议论的加分瘦身话题,主要是指因为特长加分的政策变化,对于后两者基本没有涉及。

        舆论近乎一边倒地认为,此一轮颇受瞩目的加分政策改革有助于高考公平,其原因主要在于设置了一个大前提,即目前降低或取消的很多加分政策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而历年来曝光的各种加分丑闻以及身边许多已经发生但并未见报的消息,也都证实了人们的担忧。例如航模、奥赛,常常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勾连,其特长的培养往往沦为“有钱人的游戏”。而至于“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则在评选阶段缺乏最基本的公开透明法则,这些加分也基本沦为官员子女、富家子弟们的专利。

        此外,对于更为稀松平常的“体育特长生”而言,造假行为屡见不鲜。去年爆出的清华大学四川省招生组不承认该省“二级运动员”一事,几乎折射了体育特长生制造流程的重重问题,也反映出招生主体———高校对被动接受加分政策的反弹。因此,此前实施的这一套加分政策存在大量不规范现象,所引起的舆论愤懑也每每伴随一起丑闻的曝光而达到高峰。

        直接砍掉一些加分项目,或者降低某些项目的加分分值,这种办法兴许简单,但对于缓解舆论的“公平性焦虑”却不乏良效。但加分项目毕竟存在,甚至如“见义勇为”这样的道德加分分值在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刻意达到20分。而不论何种加分,如何认定加分都是一个大问题。在此之前,“认定”的工作的主体亦由教育部门承担,作为加分政策的制定者,兼具具体加分的资格认定方,个中的悖论自然难以消除。

        对于招生的高校来说,当然希望能够招收到综合素质更高,或者成绩优异又有某些专长的学生。但教育部门对于“特长”认定的“管办合一”,使得“特长”证书的含金量不断下滑。理论上,教育部门只有制定加分政策的权力,却不该将一些举办特长比赛、认定特长本身权力据为己有。只有存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通过一套完备的资格审查体系来确认学生所具备的特长,高校才能充分信任。

        所以,坦白言之,教育机构缩减加分政策的确有助于塑造高考的公平性,但在机制上,教育机构要敢于放权,在做好政策制定与监管工作之外,不干扰具体加分认定。也就是说,高校理当成为招生的主体,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应该成为最终的招考模式。

        >欢迎回应:shelun@188  .com 南都网:w  w  w  .nan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