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时代”老师的N种表情

19.06.2014  17:43

原标题: “后高考时代”老师的N种表情

  紧张、忙碌的高三这一年,随着学生走出考场,师生共同拥有的日子成了一段美丽的回忆。聚餐、购物、旅游、煲电话粥……学生们用各种方式庆祝自己“解放”的日子,而他们的老师,也在离开学生的这段日子里经历着失落、期待、忐忑等各种心情。

   失落派:学生走了,心好像也被“掏空”了

  多年坚守在高三,冯云霞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每天早上7点之前到校,下午接近7点离校;如果有晚自习的话,9点半才能回家。尤其是进入高三下学期,她这个兼班主任的数学老师,忙碌的事情陡然多了起来:除了管好教学,学生情绪波动大,及时进行疏导也属她的工作范围。忙完一天回到家里,疲惫的她再也没有精力管儿子的学习。

  由于年龄原因,新学期冯云霞将不再担任班主任。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一位高三老师都在承受着来自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压力,她说,减小压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千方百计搞好教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今年,冯云霞所带的两个实验班学生比较懂事,这让她非常欣慰。

  6月7日,学生们走进了考场,从无限忙碌的状态中一下子变得无限轻松,冯云霞那根被绷得紧紧的神经也终于可以休息了,这反而让她有些不适应,“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失落的同时,她又开始操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今年不少学生反映数学题偏难,成绩还没有出来,她的心里仍有些不踏实。

   期待派:因为有价值所以很幸福

  高考结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的张红侠老师松了一口气,“经过三年的努力,而今正是孩子们出成绩的时候,虽然在等待的过程中有些忐忑,但我相信孩子们。”张红侠说。

  张红侠是学校高三年级组组长,同时担任着高三(1)班和(2)班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一般的老师不同,她不仅关心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也关心全年级16个班的学生成绩。从高一开始,这批学生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从开始依赖老师进行指导,到如今能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经带了7届高三的张红侠对高考已经不陌生了,每次高考完,她都会感觉松一口气,之后就会立即紧张起来,“会担心学生考得不如意。”在高考出分的那天,张红侠的手机总会成为热线电话,学生们纷纷报喜;在学生们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们也总是兴奋地给张老师发信息、打电话。“在这个时刻,我们就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

  “虽然今年的文综略难,理科的数学难度也不小,但是学生在今年一模和二模中,学校整个年级组发挥得都还不错,期待他们在高考中的完美绽放。”张红侠说。

   欣喜派: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从高一到高三,我们一起走过了三年。”还不到30岁的陆晴是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一名高三班主任,刚送走的这批学生是她从学校毕业后带的第一个班。

  陆晴是一名典型的“80后”老师,开朗前卫。平日里,她和学生在私下的微信或QQ联系时经常会用“”来相互称呼。然而,在课堂上却是出了名的严厉。由于教授的是化学课,所以各种化学符号就成为她和学生之间沟通最多的话题。

  “能和孩子们一起规划未来,和他们一起奋斗在高考战线上,对我也是一种成长。”高三带班的升学压力并没有让陆晴感到任何不适,当她看到学生从刚入学的稚嫩逐渐蜕变为成熟时,那种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回忆送考那天,陆晴记忆犹新。“孩子们都挺淡定的,我却好紧张。看着最后一名学生顺利走进考场时,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心里开始默默祈祷。

  1984年出生的陆晴和班上学生的年龄正好差一轮,她像大姐姐一样带着孩子们前进。“我们一起走过毕业季,一起笑,一起疯,一起玩,一起耍。如果下学期再给我一个高三班,我还是会欣然接受。因为毕业季的那种真挚情感,是其他年级无法替代的。

   忐忑派:送头一拨考生心里“没底儿

  最近几年,北京市新建了不少高中,其中不少学校也于今年送走了第一拨高中毕业生,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新建校来说,学生的高考更是让老师们牵挂,该校的刘老师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刘老师此前在海淀区带过四拨高中毕业生。三年前,她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源,对刘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之前的学校是所传统老校,在高考备考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经验,而对新建校来说,一切都得慢慢摸索。”刘老师说。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家长考查一所学校的主要标准。而对一所新建校来说,第一拨学生能否经得住考验,更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建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身上的压力也更大。”刘老师介绍,在压力面前,学校的所有老师都绷紧弦,努力化压力为动力。

  当学生从考场出来,发信息告诉她“发挥得还行”的时候,刘老师松了一口气。“但是面对即将公布的高考成绩,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生怕学生在高考中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