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9·3女兵方队训练:牛虻叮咬大腿 鲜血染红丝袜
田鸥将军与队员交流训练体会,为队员纠正动作. 尹威华 摄
受阅女兵整理着装. 尹威华 摄
中新网石家庄9月3日电 (李洋尹威华)她们是铁流中的温柔,她们是绿叶中的红花,她们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最靓丽的风景……3日,268名女兵踏着雄壮军乐,迎着世人希冀目光,在铁流滚滚的装甲方阵最后,乘车气势磅礴驶来。
在铁甲雄师、国之利器之后,女兵臂戴红十字、肩背药箱亮相,接受检阅。女兵背的药箱重量为2.5公斤,药品18件,涵盖了通气、复苏、止血、包扎和固定5个模块。红十字映衬着俏丽容颜,单兵急救箱昭示着医者使命,三军女兵军姿挺拔,微笑充满自豪自信。
此次参阅女兵方队首次以乘坐新型新型高机动急救车、中型运输车的形式亮相,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唯一的女兵方队,唯一由院校抽组的方队,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方队,领队田鸥是此次抗战阅兵唯一的女将军,梅月圆是唯一两次作为队员参阅的女兵。
组建揭秘:女兵来自英雄学校
白求恩医疗方队受阅女兵全部是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的卫生士官学员、学兵及干部。这所英雄学校诞生于1939年9月18日,由白求恩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沿革至今。1984年、1999年和2009年国庆首都阅兵的三支女兵方队,均由该校抽组。
据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政治部主任、方队政委于维国介绍,新学员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院史馆和白求恩纪念馆,背诵《纪念白求恩》是必修课,白求恩精神贯彻教学全过程......强军文化、抗战精神时时熏陶感染着女兵顽强拼搏。
队员王丹阳,曾是校史馆解说员,对白求恩生平和学校发展史如数家珍,“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在受阅女兵的方队门口,矗立着一尊白求恩半身塑像,面向训练场,目光坚毅而深沉,队员李晓霞说,每天喝水都5升以上,衣服不知湿了多少次,挑战极限时,能感觉到白求恩的目光满是鼓励,“使命在召唤我们,白求恩在注视我们,这是支撑我们意志的动力源。”
训练场揭秘:没有性别之分
阅兵训练场,没有性别之分,训练跑道地表经常超过50摄氏度,车上脚踏铁板最高温度高达63摄氏度,鸡蛋打破在上面,1小时晒成黄国栋,受阅女兵湿透的衣服能拧出半杯水。
“要迎着晨光苦练,不要面对晚霞幻想。”队员申云菁的阅兵格言到处女兵心声。
队员黄雯茜、赵玲被牛虻叮咬大腿,三小时军姿一动不动,献血染红丝袜结痂;二车车长马亭亭为克服两腿并不拢的毛病,晚上用背包绳绑腿睡觉,睡梦都在喊“坚持住”;一次与男兵PK中,3个半小时军姿训练,看似文弱的常佳宝一站到底、衣服湿透,膝盖肿的走不动路,男兵敬佩地竖起大拇指。
作为此次阅兵乘载员最多的方队,为练就乘车军姿不变形、人车合一排面齐;军姿1小时不动、2小时不晃、3小时不倒的硬功,女兵每天5小时以上站立,每周4个5公里越野强化体能素质,还在头顶瓶子的情况下,脚掌踩台阶,脚后跟悬空······不少女兵最初坚持不到1分钟,最后人人都能坚持20分钟不晃动。
每晚跑步,女兵们都调皮喊着“天空飘来5个字,那都不是事;跑步也就5公里,一会就完事”“一站到底,女兵无敌”“阳光女兵,世界第一”等战斗口号。
参阅女兵揭秘:血性担当
28岁的队员梅月圆是学校士官教员,也是2009年三军女兵方队队员,时隔6年又披挂上阵,经受着不一样的考验。
梅月圆自知年龄大、身体弱、体力差,晚上5公里体能训练,她都偷偷再加跑两圈,她心中就一个信念,“要做就做最好。”
爱美的土家族姑娘李科萱,突发右手臂大面积湿疹,在酷暑烈日下,药膏融化与汗水混合顺着指尖滴,更难以让人忍受的是剧烈瘙痒,惊人的毅力感动了每个人。
面对治愈后手臂上的疤痕,李科萱说,“这是战士荣誉的勋章。”
孙樱峻前期正步训练中,左脚大脚指盖掀起来,为防止感染和不影响训练进度,她把作战靴剪了一个洞,直到脚趾甲脱落都没有休息一天;魏来,曾是乒乓球运动员,习惯性弯腰防守进攻,右肩无意识后耸,为纠正动作,她主动背“工”型架,流下的汗水蛰得磨破的后背刺痛,疼的泪流满面;在洗澡时,女孩们发现自己身上明显“文身”,不仅两腿成“三节棍”,脖子显胜利符号“V”,而且包括纽扣、裤缝线等痕迹都十分清楚。看着独特的“文身”,女兵们乐观地说,这是晒伤妆,值得永久纪念。
女兵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染阅兵村的每个人,面对大家双手点赞,一个声音从心底发出,“想想牺牲的抗战女杰,这点苦累算得了什么?”
队员胡红霞道出受阅女兵的心声,“平时忘我,战时忘死,没有这点精神是打不赢胜仗的。阅兵训练场,就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有没有这点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