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何以成为600万只鸟儿的“家园”——探访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10.06.2021  09:40

  新华社济南6月9日电  题:这里何以成为600万只鸟儿的“家园”——探访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新华社记者吴书光、孙晓辉、张武岳

  初夏的黄河三角洲,黄河水浑黄厚重,芦苇荡鲜绿夺目。风吹草偃间,但见珍禽掠过,鸣声啾啾。河海交汇处,大片新生湿地,涵养着万千物种。

  总面积15.3万公顷的保护区,成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成百上千只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在此繁衍生息,370种、600万只鸟类开始将这里当作家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自然保护区加快保护与修复步伐,全力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健康完整。记者近日探访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数据呈现当地经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成为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天然“实验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的奥秘。

这是5月13日无人机航拍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候鸟变“留鸟

  保护区科研人员赵亚杰记得,自己亲手给30多只东方白鹳办了“身份证”——环志。她很欣慰,因为不少有环志的东方白鹳又回到保护区筑巢、繁育。

  记者在保护区看到赵亚杰时,她正将厚重的防护衣和雨靴穿好,与同事登上小船开始一天的工作。

  小船蜿蜒前行,赵亚杰讲解说:“环志就是给雏鸟安装彩环和追踪器,以此获知其迁徙路线及生活习性,为鸟类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在东营市图书馆附近,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左)和同事在观测东方白鹳(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在保护区监控室,一只环志过的成年东方白鹳引起工作人员注意。“这就是我们曾经环志的雏鸟之一,现在它又飞回来继续繁育后代。”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说。

  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古往今来,候鸟们延续着迁徙的习性。然而,黄河入海处,在追踪器的记录和“见证”下,许多候鸟已成为“留鸟”。

  穿行在保护区,常能看到电线杆上直径数米的东方白鹳巢。据介绍,自2002年以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湿地恢复和生态补水工程,并建设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实施东方白鹳繁殖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良好的生存条件为东方白鹳顺利繁殖提供了保障。

  王安东说,东方白鹳2003年开始在保护区筑巢繁殖,截至2020年已累计繁殖雏鸟1954只,今年繁殖的雏鸟数量有望创新高。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黄河口生态条件的改善:1992年,保护区鸟类有187种,1995年达到265种,2000年有283种……截至目前,保护区观测到鸟类370种,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2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二级保护鸟类64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白天鹅等候鸟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栖息(2014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迁徙经过的各种鸟类多达600万只。”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会主席吕卷章说,这里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