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鹏:我们正面临一场全民抗糖尿病的持久战

27.11.2015  11:55
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城镇化加剧,现代人工作压力增大,运动锻炼的机会减少;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肖海鹏教授指出,“迈开腿”、“管住嘴”是糖尿病防控的两个重要准则。这一点在糖尿病前期显得尤为重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院长

简介:

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内分泌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CME)委员,美国甲状腺学会委员。

专长:

从事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近30年,尤其专注于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与诊治。首次在国际权威的内分泌代谢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JCEM)》报道了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甲亢的创新性系列研究,并成功地为美国和英国难治性甲亢患者实施了这一治疗,美国CNN对此作了专题报道。新近又再次在JCEM上首次报道了学术论文——《血清MicroRNA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分子标记的研究》。在糖尿病方面,积极开展基因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及表观遗传学与胰岛β细胞功能关系的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声望。

凡治消瘅、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

这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上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消渴,即现糖尿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内分泌科首席专家肖海鹏感叹,我们智慧的先人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到糖尿病与饮食、运动密切相关,如今中国却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据统计,全球约有糖尿病人3.82亿,中国就占了1/3(约1.14亿),中国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则高达1.4亿。在近期第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上,肖海鹏教授接受专访时谈到,国际最新研究再次印证饮食、运动对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对于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严格的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生活方式干预,不需要药物,也能阻止其发展成为“糖友”。

现状:全球糖尿病患者有五成不自知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权威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7亿糖尿病患者,这意味着每12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有每7秒就有1个人死于糖尿病;77%的糖尿病患者来自低、中等收入国家,预计203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长55%,达到5.92亿……

根据我们国内的流调数据可知,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糖尿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这些糖尿病患者病情普遍控制较差,72%的患者合并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达标率仅10%左右,80%的人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更令人担忧的是,约一半的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已患病。前日有媒体报道,一位宁波小伙每天狂喝20瓶碳酸饮料,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而死亡,事后医生介绍,根据小伙子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喝碳酸饮料等不良状况推测,他生前很可能已经患上糖尿病,但因为年轻没引起自己和家人的重视。以上诸多数据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危害广泛存在,肖海鹏教授说:“我们正面临一场全民持久战”。

治疗:

减肥针”、减重术,让嘴巴更好被管控

糖尿病治疗方法,常规有饮食运动疗法以及口服药、注射胰岛素等,肖海鹏教授还介绍了一些国际上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糖尿病防控强调“管住嘴、迈开腿”,肖海鹏认为控制饮食比运动更关键、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有人坚持运动体重依然减不下来,就是因为胃口太好没能“管住嘴”。新的治疗方法也是从减肥上下功夫。

注射GLP-1”“,肖海鹏教授介绍,“这是一种既能降血糖又能减体重的药物减肥针,适合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它是一种肠促胰岛素类似物,不仅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还能抑制食欲,让胃肠产生饱胀感、减体重,一般能减少5%-7%的体重,还不会造成低血糖,对血脂、血压也有改善。”市面上的GLP-1有多种剂型,有的需要每日注射一次,有的只需要每周或每月注射一次。

肖院长为美国患者Renee_Stella进行甲状腺栓塞治疗

肖海鹏教授还谈到减重手术,这种手术适合体重指数严重超标(体重指数(BMI)>35)的2型糖尿病人,主要有缩胃手术和胃旁路术。其中缩胃手术就是把胃缝窄,减少胃体积,减少进食量;胃旁路术就是将小肠的前段旷置,后段直接接在上部胃的下方。此手术可减少摄入和吸收,从而达到减肥及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堪比药物

肥胖是糖尿病患者最突出的特征,当年杨贵妃就是一位典型病患,肖海鹏教授引用《黄帝内经》说,肥胖很多时候是吃出来的,摄入的肥美食物过多剩,导致人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最后出现了消渴病变。

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城镇化加剧,现代人工作压力增大,运动锻炼的机会减少;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肖海鹏教授指出,“迈开腿”、“管住嘴”是糖尿病防控的两个重要准则。这一点在糖尿病前期显得尤为重要。尿病前期分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 如果未经治疗,这些人群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高,一不小心就步入糖尿病大军,终身与糖尿病共存。 所幸的是,糖尿病前期可以通过干预治疗达到延缓发病甚至逆转的效果逆转。肖海鹏介绍,2014年第74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14)揭晓了一项长达15年的糖尿病预防项目转归研究(DPPOS)随访结果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安慰剂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总体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18%,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降低了27%。强化生活干预还能有效减少女性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的发生,而且未进展为糖尿病的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下降28%。这再次证明了预防治疗的重要意义。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需做到两方面:

1、控制总量、营养均衡

病从口入”的观念让很多患者因此容易陷入忌口矫枉过正的误区。“糖尿病患者不是很多食物都不能吃,都可以吃,但注意了解食物的热量、升糖指数等等”,肖海鹏教授认为,进行饮食干预要注重总摄入量的控制,保证均衡饮食。比如西瓜、哈密瓜、葡萄等升糖指数较高,尽量少吃;樱桃、番石榴、柚子、芹菜、冬瓜等对血糖影响较小,适合多吃。

同时,要学会寻找替代物,可将食用的精细食物替换为粗纤维的食物,粥、糯米鸡、肠粉、炼奶包等等都属于精细食物。当然不是说这些食物含糖高,就完全不能吃,只是少吃。如果粮食吃不够或不吃,只单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作为机体能量之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脂异常而增加心血管病风险。所以说,“管住嘴”,均衡饮食是关键之关键。

2、坚持锻炼

我曾有一位患者,40多岁,糖尿病早期,身高1米6,体重170斤,通过坚持运动锻炼,每天走5-10公里,后来体重下降到130斤,血糖也恢复到正常水平,至今他都保持着不用药血糖依然正常的状况。” 肖海鹏教授介绍,持续、合理的运动,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病人宜进行运动强度小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身体条件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采用运动强度中等偏高的运动如健身跑、慢跑;糖尿病患者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链接:

糖尿病危险因素

凡是拥有有以下一种危险因素,都应高度警惕糖尿病,肖海鹏提醒,即便什么危险因素都没有,超过45岁也检查血糖,如果血糖正常,3年之后再复查。

1、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

2、超过45岁

3、体重BMI>25 ,亚洲人>23

4、高血压、血脂异常、有心脑血管病史。有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中70%-80%有血糖异常

有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孕妇,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使用特殊药物(比如长期吃激素);肥胖儿童,如果有血压、血脂等异常。

筛查方法:

1、空腹血糖:正常人为6.1,7以上确定为糖尿病

2、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超过11.1即为糖尿病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情况,HbA1c >6.5%也可作为诊断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