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石巷 青砖屋 深藏白云乡野间

04.03.2016  08:11

村中完整保存的古建筑已不多。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石建华、林焕钦摄

砖雕技法细致,玲珑剔透。 广州日报记者廖雪明摄

文/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林适芬、吴秋生

方正通透的青砖大屋、精巧灵便的趟栊门、干净平滑的麻石巷,这是大多数人心中的岭南民居印象。在白云区江高镇沙溪村,千百年的时光也曾造就了“祠堂、书院、炮楼坐落,麻石巷、围墙环绕,青砖大屋遍布”的盛景。遗憾的是,随着时光流逝,这片古建筑群正在逐渐败落。

千年古村曾富甲一方

沙溪村建村于公元890年,是白云区江高镇最古老的村庄,至今有1126年历史,当年曾经富甲一方。沙溪村是江高地区教育重镇,村中兴教氛围浓郁,旧时村中建有华珍书院、修竹轩书院、彦昇书舍、忍存书室、谦益书舍、贤僚书舍、让源书塾7间书舍,尊师重教在当时蔚然成风,也留下了不少古建筑。这些青砖大屋和麻石巷今安在?近日,记者走访了这条千年古村。

青砖大屋片区萎缩

沙溪村目前共有45间保存较为完好的青砖大屋,集中在旧村区域,相比历史鼎盛时期的大屋片区,面积着实萎缩了不少。

沙溪村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欧阳华庆介绍,当地民居构造精巧,外墙坚固耐用,“子弹也打不穿”。但在20世纪50年代,沙溪村90%的青砖大屋被拆毁。进入新世纪,村民纷纷搬出祖屋,到新式楼房居住。越来越多的大屋处于空置状态,没有了人气,败落得异常迅速。目前,沙溪村完好的大屋仅有45间,只有3间仍有人居住。

麻石路仅剩70米

青砖大屋少了,串联起一间间大屋的麻石巷也难逃厄运。记者寻遍沙溪村,仅在沙溪中街看到一段长约70米的麻石巷,其余街巷都没有了麻石痕迹。

麻石巷去哪了?有村民表示,以前由于物质匮乏,周边各镇村纷纷从沙溪村运走麻石和青砖,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麻石巷就逐渐面目全非了。

书院旧址荡然无存

在村民蔡润齐家中,一直珍藏着一张1928年的老照片,背景正是当时作为沙玉小学校址的华珍书院。华珍书院的历史悠久,自创办以来,一直是村中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还曾改建为现代学校。

可惜的是,如今,包括华珍书院在内的十多间书院旧址均已荡然无存。后人只能通过仅存不多的历史资料和村中老人的依稀回忆,去想象这些古建筑的旧日风采。

沙溪村将造古建筑旅游区

目前,沙溪村仅有两间祠堂、45间青砖大屋、一条70米未经破坏的麻石巷道得以留存,这些成为古村落的全部印记。“旧村建筑虽大体保存了风貌,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年久失修,难以营造特色。我们的想法是把古村落的环境整治好,然后引入书画美术创作基地,同时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古村一日游项目。”欧阳华庆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白云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中,这些古建筑计划被修缮。规划方案提出,疏通旧村内主要巷道,将麻石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铺设麻石路,把旧村内的古建筑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旅游片区。

欧阳华庆告诉记者,沙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四个功能片区,分别为村居宜居新区及古村落传统建筑文化展示旅游区、300亩花卉种植观赏区、400亩鱼塘养殖区(钓鱼基地)和150亩蔬菜种植区(农耕文化展示及采摘基地)。“交通不便制约了沙溪村的发展,虽然村里工商业稀缺,可是却拥有原生态的风光特色。下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将原生态的特色转变成经济增长点。”欧阳华庆说。

志愿者:保护青砖大屋,挽救乡村记忆

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刘伟伦表示,对于沙溪村来说,这些保存下来的青砖大屋、麻石路是很好的古建筑风貌展示。“有些大屋还是锅耳屋,青砖外立面,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锅耳屋有钱人住的多,也说明古村曾经的繁华。”刘伟伦说。

刘伟伦表示,这些青砖大屋、麻石巷与周边优美的乡村环境和谐结合,是一种美妙的存在。“保护古建筑群落是村民、也是社会的责任。保护它们,就是挽救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