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黄建平:技术人才培养是制造业最大瓶颈

04.03.2016  11:32

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胡国球 摄

眼下东莞 经济 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制造业爬坡迈坎的阶段,作为我国建筑陶瓷行业领跑者——广东唯美陶瓷集团,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以及绿色发展方面有何经验和心得?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详谈了作为传统产业企业如何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呼吁政府实施12年甚至15年义务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谈节能治污

要推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南方日报: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陶瓷行业被认为是高污染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您认为您的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应如何应对?

黄建平:唯美非常重视高效利用资源,实行绿色生产。通过实行低温快烧,改进工艺配方,去年全年回收利用厂内、外废料达36.93万吨。各产区除消化自有废料外,还以低价收购周边企业废料7.28万吨,为改善环境作出了贡献。

我们还将节能减排与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的创新相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如我们的丰城产区自主创新的后工序砖坯自动储砖系统,由三班生产改为两班生产,节电1175万元,节约人工费用723.8万元。我们还引进连续球磨机,不但大大节约了厂房面积,缩短了球磨时间,节约用电和劳动力,而且为确保原料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陶瓷产业目前缺乏准入门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国内市场迅速饱和甚至过剩;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集中度低的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尤为突出。

我建议应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强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着力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资源要素禀赋为依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

谈创新驱动

“机器换人”“制度减人”两个轮子一起转

南方日报:唯美陶瓷作为传统产业,如何依靠创新驱动为企业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唯美还是东莞“机器换人”战略的先行企业,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

黄建平:我们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上升到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战略高度,在企业内部主动适应、引领这个新常态。

公司投入6429万元进行技改,设立了5条“变形金刚”生产线,专供新产品和小单生产,提高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2015年是公司的产品年,研发中心全年共开发新产品349款,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39项。文化陶瓷公司创作新品270幅,在参加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会上,有2个新品获得金奖。2015年,全公司共实现大小创新项目736个。

我们围绕精简高效,一方面加快自动化生产步伐,实施“机器换人”,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实施“制度减人”,如采取合并机构、调整职能、简化管理层次、简化业务流程等,两个轮子一起转,全年节约劳动力636人。

谈人才培养

制造业瓶颈在于人才培养

南方日报:“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后,东莞随之出台了“东莞制造2025”战略,作为东莞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您认为目前制造业企业遇到最大的瓶颈是什么?解决这一难题您有什么建议?

黄建平:目前制造业面临人才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技术人才培养机构欠缺。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求企业员工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但现实情况与此相去甚远。

现在的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岗位需求脱离。目前的培养机制,无论是本科、大专,还是技校,都还是沿用以前的模式,该传统模式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教育,并没有按照行业实际的产品特点,进行细分教育,也没有与时俱进,列入新的产品与工艺。

这种传统模式所采用的实践活动,并没有按照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让学员亲自动手完成任务,还是以演练或者观摩的方式进行。工厂所需的其他岗位没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还有目前的培训与就业割裂开来,培训纯粹是校园内的,就业才开始和企业挂钩,并没有在培训阶段就嵌入企业的薪酬体系与职业规划,导致动力不足,方向不明。

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本需求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非熟练劳动力为主转为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政府应当办更多技术培训学校、增加各种教育 投资 等。还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在有条件的企业恢复和建立新型学徒制。

我还建议,政府应该提高教育标准。我国现在处于9年义务教育到12年过渡时期,建议在有条件的城市,实行向15年义务教育过渡。这三方面改革不仅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需求不足问题,也将为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奠定巨大人力资本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