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桃李】黄建平:立志做中国的“稻盛和夫”

18.11.2014  17:55
  清代龚鉽有关于烧制陶瓷的诗,将大器烧制之难上升到哲学高度。诗曰:大器难成比践形,自非折挫总伶俜。要知先立功夫在,不止炉中火候青。这恰似黄建平校友的真实写照,他自觉履行“诚于中,形于外”的“践形”之道,用工业精神充实内在,用基层实践打磨自身,终究修炼成大器,在人生和事业上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黄建平校友平素儒雅不苟言笑,一直给人以严谨、低调、务实的印象。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位年过六旬的建陶行业风云人物,内心也涌动着一股狂热的“追星”情怀。
  “我推崇的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也是学习陶瓷出身,年纪轻轻成为厂长,用工业的逻辑和思想,在有生之年成就了两个世界五百强。
  黄建平说,两人很多相似之处:稻盛和夫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创办了两个建陶100强品牌;稻盛和夫78岁高龄创造了日航有史以来的最好业绩,他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创建了中国建陶行业的又一航母品牌。重要的是,两人都流动着“工业精神”的血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建平校友说,在华南理工大学,他接受了工业精神的熏陶,成为他一生财富。


做事”的时代呼唤工业精神


  1981年,黄建平校友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此时的华南理工大学,聚集了清末民初以来南中国工业教育之大成,又迎来了改革开放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在全国很多地方还在沿袭千年未变的农业社会之时,这里最早迎来了工业文明的洗礼。
  “大学的梦田,是我们价值观形成的地方,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黄建平说,当某些大学还在沿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重伦理而轻科技之时,华南理工大学更重视工业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当某些大学还在学习商业精神的舶来品、重流通而轻生产之时,华南理工大学更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检验科学定律……

黄建平校友的大学时代
  在黄建平看来,彼时的母校如鹤立鸡群,气质特立而独行,特征鲜明而易辨,充满时代的魅力。校风所及,让华工的学生也别具一格。“我们华工的学生比较务实,不太在意外在的东西,更注重学到实际本领,常常穿着人字拖,去挤22路公车……
  “这是一种‘工业精神’或者‘工匠精神’。” 黄建平总结说,工业精神是“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工业社会的精神内核。
  “瑞士人以做出陀飞轮为最大成就,中国人则缺乏这种精神。” 黄建平认为,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之下,德国人显得“刻板”,美国人表现得“固执”,日本人则看起来“缺心眼儿”,但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些。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凭借务实的工业精神,唯美公司已经位列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和中国建筑陶瓷制造十强企业,黄建平说:“我现在最感兴趣的还是产品,还是创新,终日考虑如何在专业领域占领制高点。
  对于当前流行的“互联网思维”,黄建平有点不以为然,“互联网拉近了生产商和顾客的距离,对营销环节的影响更大,它对专业领域是一种提升。要取得成功,最终还是要靠产品,需要在专业领域的积累和创新。
  工业文明呼唤工业精神,他预测,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不对等信息占有形成的投机取巧式的营销将日渐式微,一个“做事”的时代将会来临。

以贡献赢得发展


  对于一个经营企业的人,能够单单凭借“工业精神”推动企业发展吗?
  黄建平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以工业精神改造了企业的各个部门,这也是稻盛和夫做过的事情。”他以稻盛和夫的“会计七原则”改造财务部门,不拘泥于会计制度规范,而是直逼会计的本质,让财务为生产服务。
  对于文化也是一样,他不是为了文化而文化。“文化代表着话语权,文化不强就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定价权,没有定价权就不可能把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 从这种思维模式出发,黄建平建成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还与东莞市委组织部共建东莞非公经济党建展览馆。

2008年7月4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陪同下,视察唯美公司。 

  黄建平说:“我们通过将文化和艺术导入到传统制造业里,用来提升品牌和产业,创造经济效益;我们利用党建工作来丰富和完善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使得企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这种创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习近平、李克强、李长春、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唯美,考察传统制造业提升和民企党建工作。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专心做事业的人,获得了别人强求不得的荣誉。先后被广东省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授予“2005中国企业商标50人”。去年,黄建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许多商界同行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想打听其中的诀窍。黄建平说没有捷径,“宁向直中取,不从曲中求,以贡献赢得发展。”只有这种由工业精神延伸而来的处世智慧。
  “我把工作当做最大的兴趣,连花钱的时间也没有,没有什么其它的情趣。”这是黄建平的自我评价,但也就是这个自称不会花钱的人,每年至少会捐出500万用以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子,母校也曾从中受益。
  “财富于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数字,我只想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情。”黄建平说,他的梦想是“为中国瓷砖打造出第一个世界知名品牌,美化人类生活”。

从泥土到陶瓷的华丽嬗变


  回忆起大学的生活,黄建平充满了怀念。“那时全靠助学金生活,17块钱一个月,所有费用全包。一顿饭一毛五,除了饭免费,还可以打两个菜,有荤有素。
  为了省钱,黄建平常常打一钵饭,跑到宿舍用湖南同学带来的一罐辣椒酱下饭。自那时开始,这个自幼很少吃辣椒的广东人,养成了吃辣的习惯。
  当吃苦成为一种习惯之后,物质上的稍许改善,就让黄建平的幸福感直线上升。1985年,黄建平大学毕业,进入佛陶集团下的陶瓷研究所。礼堂走廊用木板一封,就成了“单身公寓”。“我蜗居了三年,但没有一点怨气,这好歹是单间啊,比大学宿舍很多人挤在一起要强。

  黄建平在华南理工唯美楼揭幕仪式上发言
  与物质上的满足相比,黄建平始终存在着本领恐慌,这让他永不满足地汲汲于求知。“一到工厂,我从不计较生活上的得失,只提学习和工作方面的要求。”他主动要求到车间而不是办公室,从原料到坯体成型,从坯体到入窑烧成,他掌握了从泥土到陶瓷的每个环节,自身也完成了从泥土到陶瓷的华丽嬗变。
  早先两年,他是一线工人,职务挂在研究所,每日在车间一身泥一身水;两年后,他成为研究所所长。1989年,时值唯美的前身——东莞市建筑装饰材料厂往外招专业人才,邀请黄建平赴东莞任主抓生产技术的副厂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陶瓷梦,他不顾挽留前往东莞,从此把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发展壮大。
  “学工科的人搞技术,动手能力绝不可少。”黄建平说,如果想未来有更好的前景,基础一定要好。“空有目标和理想,不能躬行实践,一切都将是镜花水月。
  哪怕如今已经功成名就,黄建平依旧极度重视在基层的岁月:“有过深入基层的经历,在未来的道路上,你无论是从事管理,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心都不会发虚。作为董事长,下属的报告在我眼中转化的的是一幅形象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文字。


  黄建平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多次捐款捐物支持母校发展。对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师弟师妹,他语重心长地讲道:“对于成功人士,世人只看到浮在表面的光环,却没有看到水面下的艰辛。”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华南理工务实创新的精神,“有韧性,有耐性,能吃苦,能抗压”,一旦具有这些特质,就会培养专注,最终“黑炭也会转化为钻石”。


 

华园桃李》第8期团队
文      字:王丹平 祝和平
图      片:吴夏曦 刘涛(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      审:柯宁 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