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侯翔宇,讲述“80后”黄思衡收藏广州百年过往的故事

05.02.2019  15:11

从沿革传统的十三行,老西关

到现代气息的猎德大桥,广州塔

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广州故事

镜头扫过一个个

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

诉说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土地

所历经的变迁

想找到最好的广州故事,关键在于人。

五位广州日报记者找到了纪录片中的五位主人公。在这个春节里,从初一到初五,习惯了用笔和镜头去记录的他们将以自己的身份,以新闻人的视角,用真情实感讲述这些发生在广州的好故事。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记者侯翔宇为您讲述“时光博物馆长”黄思衡的故事。

侯翔宇,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记者,关注民生、政法等多个领域。曾独立跟进番禺4点黑车市场、大学生暑假兼职被迫“贷款”、以及隐藏市井内的私宰鸡档等社会选题,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后续跟进。

曾两天一夜独立完成广东公安特警从化山区冬训文字报道与直播,对白云快递小哥禁毒品牌保持长期的关注。还曾跟进以色列媒体团访华相关报道、“战争与和平”话剧中国首演以及“摇滚莫扎特”(法扎)来穗演出等。

记者侯翔宇讲述

时光博物馆长”的故事

在广州番禺区洛溪新城的一处不起眼的居民楼里

隐匿着一个民间文博馆

泛黄的民国时期邮戳、外销瓷器、长城相机......

当你望向一个个主题展柜

过往百年的广州也正在你眼前

这是一家名为“文仕博物档案馆”民营博物馆,馆长是出生于1982年的地道“广州仔”黄思衡,2010年他回国,与父亲文仕先生一起,把当时家藏的四万多藏品整理妥当集中摆放,挂牌成立博物馆。

这座内藏乾坤博物馆其实外形极尽低调,隐匿于居民楼小区内。馆内共分为三层,总共500平方米左右。馆内空间很窄,墙上紧凑地挂满了年代久远的地图和照片,有1900年广州的全景图,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清末。

16岁开始黄思衡便一直在国外读书,毕业后从事采购行业,直到2010年回到广州。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中总有很多“玩意”,那是父亲从各处淘来的宝贝。“我小时候生性淘气,曾经在一张地契背面乱涂画,父亲也没有责骂,他只反省自己没有摆置好。”黄思衡说。

2010年父亲将他召唤回国,黄思衡发现那张被自己涂画的地契竟还被父亲完好地保存,一时很受感动。

黄思衡介绍,与官方博物馆有所差别,文仕博物馆主要着眼于微观的市井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馆内五万藏品品类繁杂,小到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大到文献资料、照片、画册等。但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庞杂的藏品都得以分门归类,在分类明细中,记者看到有多达90多项,其中包括丝绸广绣、清代地图、民间书信等,应有尽有。

在行商主题展柜中,记者看到了记录当年十三行行商的史料,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其中包括当时“四大行商”之一卢家卖屋档案原件,整本的“广东十三行考”以及当时印刷出版的英文版十三行板块。

这种高度完整的拼合,让本来琐碎杂乱的藏品平添了一份考究价值,文仕博物馆获得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颁牌,被广州大学颁牌为十三行研究中心的基地,此外这里还是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科普基地。

目前文仕博物馆并不向公众开放,对此黄思衡解释,博物馆只有500多平米,馆内空间逼仄,没有办法满足很多人同时观看的需求,另外有不少藏品都是散放,开放参观也不利于保存。所以文仕博物馆只接受可信赖的团体预约参观,如高校的历史系师生。

黄思衡也坦言,民营博物馆的难处带来很多苦恼。“藏品的养护需要很高的支出,民营博物馆往往没有相应的资源。我每天睡前都在担心,明天是否还能维持下去。”“始终民办的平台资源有限,我们未来希望能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把每件藏品按照题材完整地展现出来。”黄思衡说道。

与博物馆和图书馆策展是目前文仕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不过对于目前的黄思衡来说,寻求更长远的支持方案,不让父辈和祖辈的心血继续传承,是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监制:曹苏宁 陈向军

采访:黄蓉芳 申卉 侯翔宇 陈诗蓝 程依伦

拍摄:刘宇 陈诗蓝 黄宏斌

剪辑:丁钰洵 黄宏斌 陈诗蓝 滕惠琦 李文琤

图片拍摄:陈忧子 廖雪明 苏俊杰 黄宏斌

广报全媒体编辑:罗赟

海报设计:杨晓明

(部分素材来源于纪录片《广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