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青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7.05.2014  19:08

奋力推进新跨越

努力再创新辉煌

——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省水利厅厅长  黄柏青

(2011年1月10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传达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十一五”水利工作,提出“十二五”及2011年水利工作意见。

一、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大好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对2011年水利工作作出部署。水利部陈雷部长作了题为《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重要讲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读了即将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会议强调,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对于抓住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水利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讲,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五个准确把握”:

第一,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水利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大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也是谋划“十二五”水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遵循。

第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党的重要会议上,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必将对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准确把握制约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 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率高、山洪灾害威胁大、抗旱水源工程严重不足等,这些都是水利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第四,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第五,准确把握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包含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这些政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昭示着水利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水利工作要奋力推进新跨越,努力再创新辉煌,全力做出新贡献。

二、全面总结“十一五”我省水利工作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水利部的指导支持下,全省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8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6倍,创了历史新高。29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即将全面完成,5100多公里江海堤围加固达标,4600多座病险水库实现“脱险”,750多座水电站消除了安全隐患;1040万农村居民和18万农村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80万水库移民住上了新房;全省年供水能力达到462多亿立方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圆满完成了亚运会、亚残运会水资源保障任务;战胜了“06·7”、“08·6”和去年“9·21”等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十一五”的五年,是广东水利大投入、大建设的五年,是水利各项事业大发展、大变化的五年,更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水利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一)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完善。“ 十一五”时期,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引领水利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把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全力推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把强化流域管理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四大流域机构、完善流域管理制度、实施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流域水政执法,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水利工作的重大责任,在努力推动珠三角地区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把破解“四重四轻”(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投入轻效益、重审批轻服务)问题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努力做到“四个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投入与效益并重、审批与服务并重)。把做大做强厅直单位作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年来的勇于探索和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治水之路。

(二)防汛防旱防风防冰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十一五”期间,我省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繁,灾情之重历史罕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级水利部门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广大军民携手并肩、顽强拼搏,战胜了“06·7”、“08·6”洪水和碧利斯、格美、浣熊、风神、黑格比、莫拉菲、凡亚比等热带气旋带来的严重灾害,战胜了粤西、粤北和粤东沿海部分地区的干旱威胁,战胜了2008年初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出色完成了中央赋予的汶川大地震震损水库修复方案编制和堰塞湖除险水文应急监测任务,有效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年来,全省三防责任、预案、指挥、抢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会商、督导、协调和信息发布机制日益健全,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全省主要江河堤防没有发生一处决口,大中型水库没有发生一处垮坝,没有发生一处因水利工程出险造成的人员伤亡。

(三)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大见成效。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战三个冬春”的部署,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开展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全省29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有266宗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中央规划的50宗大中型病险水库和省人大议案范围3279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省专项实施的76宗大中型和1218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广州西江引水工程、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竣工发挥效益,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西江景丰联围和江新联围、韩江梅州沿岸重点堤防等防洪骨干工程、竹银水源工程等进展顺利。经过五年建设,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防洪能力基本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县级城市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主要江河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462亿立方米,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农村水利等惠民项目取得新进展。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完成2473宗工程项目,解决了1040万农村居民和1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珠三角部分市先行一步,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6个市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实施省人大贫困地区机电排灌议案,完成了3043宗排灌工程建设和80个排灌总站的改制工作。完成了22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3个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试点建设任务。累计治理自然水土流失面积2120平方公里,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蔓延势头。加快水库移民住房改建和后期扶持工作,完成了66%的移民住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18万户80万移民住上新房,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积极推进19个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启动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灌区改造、内涝整治等试点建设。

(五)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强化枯水期水量调度、压咸补淡等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的用水需求。广州亚运会期间,启动了北江、东江、流溪河、增江水资源调度,并争取国家防总支持实施西江水量调度,确保了亚运城市供水、涉水赛事赛场用水和水环境质量。加强水资源保护,完成了全省703个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设置了水源保护区。初步建立了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江河湖库、供水水源地和重要排污口的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全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95%。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定额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深圳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万元GDP的耗水量连续六年呈下降态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用水总量的基本稳定。珠三角各市加快河涌治理步伐,茅洲河、石马河、汾江河治理工程和中山市碧水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别是广州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综合治水,完成了121条河涌治理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

(六)水利改革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710个国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公益性人员经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得到落实,管养分离稳步推进,新的用人制度和激励竞争机制逐步建立,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水利投入机制。特别是建立了省级水利融资平台,成功融资15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创新推行BT模式,有效地解决水利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三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成立了省流域管理委员会和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四大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水政执法机构。大力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地级以上市和大多数县(市、区)组建了水务局,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有序开发和保护工作。

(七)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能力进一步提升。 水法制建设有新突破。相继出台了《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广东省小水电管理办法》等水利法规,开展深入持久的“水法宣传月”、“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水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水政执法效能进一步提高。开展“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水政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提高了水政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河道采砂、水土保持为重点的专项执法,五年来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4040宗,调处水事纠纷2446起,有效地遏制了水事违法行为,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同时对753宗违规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小水电站进行了铁腕整顿。水利科技创新有新成果。成立了水库蓝藻防治中心、水利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建立了水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广东水利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12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两项。水利信息化建设有新发展。以三防指挥系统为龙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提升了水利信息化水平,全省水利工程监控、水雨情监测、政务平台、公共网站及移民、小水电管理等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建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八)党的建设和水利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落实促发展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有效发挥了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开展水利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建设“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厅直属单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水文局切实做好水情测报服务,发挥耳目和参谋作用。水职院认真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化校区配套工程建设不断加快。设计院和水科院通过推动总承包业务、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实力不断增强。东、西、北、韩四个流域管理局在推动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新的成效。水利厅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帮助扶贫点开展饮水、村道、泥砖房改造等设施建设,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提前实现村集体年收入3万元的目标,140户贫困户有110户初步实现脱贫。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水利文化建设。创建了一批文明单位,推出了“五个一”水文化建设工程。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忠诚、为民、科学、务实”的新时期广东水利人精神。

五年来,水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水利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与投入力度不相适应的矛盾。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努力形成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利格局。四是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充分发挥水利基础设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是必须坚持以科技与人才为支撑,促进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六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水管水,创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水利发展区域不平衡,防灾减灾体系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三、认真谋划“十二五”水利工作,全力推动广东水利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改革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广东水利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五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水利建设攻坚战的强劲号角。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十二五”全省水利工作,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突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突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解决水利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努力在“十二五”期间把广东建设成为水利强省,确保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水利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具体讲,就是要重点抓好“六大体系”建设。

(一)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实施“双千工程”。加快“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对总长1485公里捍卫万亩以上的海堤进行加固达标。加快“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建设,对总数914宗以洪涝灾害防治为重点的项目进行建设,包括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之间的226条河流进行治理,对规划区的68个县采取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对11宗大中型、117宗小(1)型、312宗小(2)型病险水库、166宗大中型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区、珠江三角洲主要城镇、部分重点易涝区和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4宗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建设,重点推进珠江河口整治工程、潖江滞洪区建设,加快建设西江大湾水利枢纽工程。到2015年,中心镇基本达到2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县级以上城市、珠江三角洲中心镇和部分重点易涝区除涝能力基本达标,涝灾损失得到有效控制。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建设一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跨流域调水引水骨干工程。完成珠海竹银水源工程、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加快雷州青年运河灌区、高州水库灌区、韩江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惠来中东部供水工程、茂名东南部沿海调水枢纽工程、汕头市南澳引韩供水工程、潮州市饶平供水工程等引水调水工程建设。推进三角洲城市群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跨流域、跨地区,覆盖全珠三角的科学配置、高效统一的供水网络。二是实施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韩江、北江及三角洲水量分配方案的颁布。推进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广州市、茂名市列入国家节水试点城市。推进重点领域节水,研究建立重点领域节水奖励制度。到201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全省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5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50立方米以下,城镇居民生活控制在每人每天188升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1%以上。三是全面实行主要江河纳污总量控制。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0%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大中型水库全部作为供水或备用水源列入重要水源保护区。四是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对重要大中型供水水库进行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整治,打造防洪排涝安全、水清岸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河流、健康河流。五是建立监督考核体系,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良性发展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到2012年解决原规划剩余的60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2013年前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新增150万农村居民和160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分批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成3宗大型灌区、15宗重点中型灌区和50宗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推进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小山塘、小灌区、小排灌站、小陂头、小堤防等农村“五小”工程建设任务。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完成8县2镇的建设任务。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健全基层水利管理机构,特别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管养体系,加快乡镇水管站所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实现“各镇均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养问题。加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基本完成全省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和一批移民文化信息服务站。

(四)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推进建立统一高效、协调有力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流域管理体制,加快四大流域及其他流域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基地等硬件建设,建立有效的跨地区水资源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推进管养分离,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建立工程运行管理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保障“两费”有效落实。加强水域岸线、河道采砂控制、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和滩涂管理,加强建设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强小水电工程开发使用权管理,全面实施小水电定期检验制度。进一步加强水政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流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切实提高执法效能。完善三防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全面建立延伸到乡镇的三防指挥会商系统,进一步提高水利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加快编制全省水利现代化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做好水利规划基础工作,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现代水利规划体系。重视项目储备工作,做到“规划一批、设计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加强水利法制建设,结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并修订实施水法办法和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推进广东省水文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防汛防旱防风条例、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立法工作,努力建立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水法规体系。加强水利政策研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制定推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水利发展的财政支撑制度,进一步落实资金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水利规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保障水利规费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立项、审核与批准制度,水利建筑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跟踪和质量检查制度。加强水利资金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水利财务管理制度、水利资金审计制度以及水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确保水利资金安全和效益。加强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六)创新务实的科技信息化与人才队伍体系。 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建立促进水利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水利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河口水利国家工程实验室、水利博士后工作站等水利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到2015年水利科技创新对水利事业的贡献率达到60%,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以工程带动水利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推进广东省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全面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延伸省、市、县、镇四级水利信息网络。建立水利业务一体化应用系统,建设水利信息化示范县。以建设全省水资源管理系统为主线,重点推进东江、鉴江、韩江流域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设,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造就一支高层次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聚集一批站在国内水利科技前沿的学术领军人物。

四、努力提高执行力,扎实做好2011年水利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强大动力,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振奋精神,努力拼搏,迅速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着力抓好十项工作,切实为“十二五”水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着力抓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 一要抓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去年我省部分地区水利工程水毁严重,虽然入冬以来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修复任务仍然很重。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特别要加快高州、信宜、阳春等重灾区马贵河、双合河、钱排河、潭江河及分界河等工程修复及除险加固建设,确保汛前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保证工程设施安全度汛。二要抓好汛前防汛检查。按照“宗宗有检查、检查有记录、记录有签名、签名有责任”的要求,从早、从严、从实抓好汛前检查工作,督促防汛责任的落实,对有问题的工程做到“宗宗有对策”,做好汛前防汛安全大检查,确保防汛安全。三要组织开展“三防能力建设年”活动,尽快出台全省三防能力建设指导意见,加快省防汛物资区域仓库、北江大堤防汛物资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各级三防机构有地位、有经费、有装备,有条件的乡镇都能实现联网会商。当前,要重视防旱抗旱保供水、保春耕和防低温冰冻保安全工作。

第二,着力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收尾工作。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剩余工程量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行BT建设模式,落实贴息奖补政策,切实解决部分地区配套资金不足问题,防止造成“半拉子”工程。要确保汛前完成76宗大中型和1218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提请省委、省政府汛前召开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工程实施八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宝贵经验,推动新一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着力加强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 一要加强江河主要支流、重点独流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完成中央下达的26条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试点任务,启动42条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二要加快新增5座中型病险水库和规划内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完成中央安排资金实施的39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启动78宗地方安排资金实施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三要启动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作。四要完成18个山洪灾害防治县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五要全面实施11宗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建设。通过实施以上项目,使全省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四,着力加快水利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乐昌峡水利枢纽、竹银水源工程、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推进雷州青年运河、高州水库灌区、韩江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加快南澳岛供水工程、惠来中东部供水工程等调水工程建设,加快阳江和汕尾海堤建设,确保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尽早发挥效益。

第五,着力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解决300万农村居民和3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认真总结 “村村通自来水”试点工作经验,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建设专项规划。在总结第一批中小型灌区试点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性安排,筛选并启动第二批中小型灌区试点项目建设。同时,开展3宗重点中型灌区和10宗一般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抓好中央财政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积极开展“五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重点县田间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建设东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抓好移民村文化信息服务站建设试点。

第六,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继续做好东江、鉴江水量分配方案实施工作,加快编制北江、韩江等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成东江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深圳市和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加强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主要流域和区域纳污总量核定工作,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抓好河涌整治修复,重点开展珠江三角洲河涌水系整治和修复工作。启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监督考核体系建设工作。

第七,着力抓好水利基础性工作。 抓好第一次水利普查,加强对市县落实前期工作的督查,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全面启动清查登记工作。抓好水利规划,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水利现代化规划体系,重点推进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启动全省水利现代化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前期工作,围绕水利投资方向,把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落实前期工作经费。

第八,着力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积极落实中央水利投入政策,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开辟新的水利资金来源渠道。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水利投资规模,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实完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加强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等水利规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确保全部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组织省有关部门对水利规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加强水利政策研究和立法工作,尽快研究制定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落实珠江三角洲实施“四年大发展”、粤东地区“五年大变化”、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粤北地区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推动区域水利协调发展。加快水法实施办法、水文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抓好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

第九,着力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重视水利科技和人才工作,开展一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研究,凝炼一批水利科技成果。建立水利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约束激励机制,加快国家河口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水利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水库蓝藻防治中心等水利创新平台的作用,抓好以水利专业硕士、博士为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省水利数据中心、省水文站网改造工程建设。巩固“水政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成果,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加快省水政执法与技能训练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流域综合执法试点,建立和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水政监察队伍办案能力。

第十,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忠诚、为民、科学、务实”的新时期广东水利人精神。抓好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出一批水利文明单位。大力推进“五个一”水利文化工程建设,力争上半年完成广东水利成就陈列馆建设任务,年底前创作好一首歌、编好一本书,启动广东水文化园和广东水利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巩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果,争取提前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民声热线”上线等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水利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大干水利的氛围,广泛凝聚全社会的治水力量。

做好“十二五”以及2011年的水利工作,是对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理清思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明确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一定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凝神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定要转变作风,廉洁从政,努力提高执行力,努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清正廉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定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切实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同心治水,合力兴水。

同志们,我们已经踏上了“十二五”的征程,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肩负的使命非常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共同谱写广东治水新的华章!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
[东莞]打造林业生态屏障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近年来,东莞市高水平规划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林业厅
新华社:绿荫下的巨大市场——聚焦快速增长中的森林旅游
黑龙江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林业厅
[韶关]召开全市林业系统保密工作责任制培训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的保密林业厅
[佛山]举办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业务培训班
为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林业厅
[深圳]考察学习借鉴香港经验助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
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