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女生黎倩萍:想走就走的慈善之旅

10.12.2015  16:07

黎倩萍和孩子们合影,她特意给孩子买大一号棉衣,可以多穿两年。受访者供图

在朋友圈募捐2万元,采购保暖衣物赴丽江山区援助200多学生

黎倩萍

年龄:20岁

籍贯:东莞黄江

身份: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财经 学院大三学生

“这件事大概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关于我们和小朋友的故事……”12月4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大三学生黎倩萍从云南返回东莞,昨日向媒体介绍了她本次爱心之旅。爱好摄影的她去年开始每天存钱,计划去云南做毕业旅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丽江还有很多贫困山区孩子需要帮助,于是她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募捐,并亲自采购近200件衣物运到丽江,送到当地4所小学。

两天走访了4所学校

“见到那些孩子那么艰苦,我会忍不住流眼泪。”12月4日,黎倩萍从云南返回东莞的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昨日向媒体介绍她本次爱心之旅,回放孩子们大冷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和凉鞋的影像时,她几度哽咽。

黎倩萍的此次爱心之旅集中在12月2、3两日,主要地点集中在云南丽江永胜县鲁地拉镇域范围内的4所山区小学。鲁地拉镇距离丽江市区不到200公里,但因为山路崎岖,开车需要5个多小时。再从镇区出发前往四所学校发放物资,黎倩萍一行用了近两天的时间,其中一天晚上她们就睡在学校简易的木板床上。

黎倩萍拍摄的视频和图片显示,这些被援助的小学校舍大都是新盖的,但孩子们衣着打扮显得非常寒酸。只有几摄氏度的气温,他们都穿着单薄的陈旧薄外套,有一些孩子还穿着凉鞋;吃饭时捧着碗蹲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没有热水洗漱……

当援助一行人向孩子们发放棉衣、鞋子等物品时,孩子们腼腆中透露着兴奋,穿上新衣服,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据统计,黎倩萍此行共给200多名学生发放各类援助物资,包括棉衣、棉裤、鞋子、脸盆、牙刷牙膏等等。

短短十天就募捐到2.2万

黎倩萍是东莞黄江人,2013年考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目前是该校财经学院大三学生。1995年出生的她喜欢摄影,进校后进入学校记者团,担任摄影部部长。很久之前她就想去云南来一次“毕业旅行”。去年12月,她开始每天存10块钱做自己的毕业旅行 基金 。截至上个月,她存了3480元。

不过旅行即将开始的时候,她从一个热衷做慈善的朋友那里看到一个消息。“我从一些图片里看到,云南丽江一些山区学校,孩子们非常贫困艰苦,我就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执行力很强的黎倩萍11月11日开始在朋友圈发布募捐公告,没想到亲友们非常支持她,在短短十天之内就募捐到2.2万元。这期间,黎倩萍还通过朋友联系了丽江一个经常针对当地贫困学生做慈善帮扶的客栈老板,通过他联络到上述4所山区学校,统计急缺的物资。黎倩萍还亲自到虎门、上淘宝进行采购。

“我总共买了26双厚的鞋子、50多件棉外套、100多条棉裤。这些东西全部通过物流运到云南丽江那个客栈老板处。”黎倩萍说,与她同行前往云南的有她一个女同学,还有两个热衷公益事业的“大姐姐”。到丽江后,客栈老板还带着她采购了一些生活用品,并召集了几名热心人士,安排了车辆,一行人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爱心之旅”。

声音

以前总觉得自己很渺小,能力有限。但当我看到孩子们收到衣服的惊喜表情,我才知道自己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对话黎倩萍:“大概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

“没想到10天就收到2万多元”

记者:为什么给自己起的网名叫“黎坚强”?

黎倩萍:我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的人,遇到一些事情就想哭的那种。我希望自己能坚强起来,网名就起了“黎坚强”。大学就加入记者团,几年下来感觉确实坚强很多,与人沟通和应付事情的能力都好了很多。

记者:这是你第一次做慈善吗?

黎倩萍:是的。

记者:发起募捐时,有想过会收到这么多善款吗?

黎倩萍:没想到。当时想如果没有募捐到很多钱,就自己凑一点做小范围的援助,没想到10天就收到2万多元。很感谢那么多帮助我的热心朋友,包括我的家人、同学还有微信朋友圈的好友们。他们踊跃地发红包、转账捐款,并帮我转发扩大募捐范围。

记者:最大的一笔捐款是多少?

黎倩萍:1000元,是我叔叔捐的。

记者:你自己有捐钱吗?

黎倩萍:我没有再另外捐钱。因为我父母、哥哥、姐姐、叔叔一共捐了3000多元,我家人说其中也有我的份了。另外,我“双11”就提前买了往返云南的机票,我需要钱去做盘缠。

“我才知道自己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记者:这次爱心之旅影响到你的行程没有?

黎倩萍:我是11月26日到云南的,去了腾冲等一些地方旅行了。12月2、3两日在丽江都是奔波在学校之间做慈善。丽江的景点放弃了没去,但我觉得在丽江那两天做的事情,大概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

黎倩萍:以前总觉得自己很渺小,能力有限。但当我看到孩子们收到衣服的惊喜表情,我才知道自己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总是会觉得面临的境况多难多难之类的,经历了这些,想想那些孩子和老师面对的困难,我们面临的真的不算什么困难了。

以后会选择省内做慈善

记者:你援助的那些学校和孩子,面临怎样的困难让你觉得震撼?

黎倩萍:他们除了缺乏厚衣服过冬外,还没有热水,有些学校没有电。因为山很大不通车,孩子们在学校读书吃住十天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走路少则1小时、多则5小时;其中一个学校的年轻校长住在县城,他每次骑摩托车回家都需要7个小时,大雨大雪天气连家都回不成。

在一个小学留宿的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孩子们起来早操,黑暗中的他们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是那种让人很心疼的剧烈的咳嗽,大概是因为保暖不够导致的。

记者:以后在慈善方面,你还会继续吗?

黎倩萍:一定会的。我可能一年会去做一两次,云南太远,我会选择省内,省内也有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需要各种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