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正平: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科学团队里的华师人
编者按
8月16日凌晨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一颗,也是世界第一颗上天的量子卫星。
这是个值得举国欢庆的消息,我们也着实高兴了一番。更加激动的是,当看到下面图中的这位帅气小哥,华师学子简直要跳起来了!
“卫星发射的时候,我正在丽江地面站做一些实验任务的准备。”图中的这位帅气工作人员说道,他正是华师2014届本科毕业生黎正平!
黎正平,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2014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争取到硕博连读,主攻量子物理方向。那么,黎正平是如何得以参与到“墨子号”发射升空工作中的呢?下面就让小晚为大家解密吧~
“一切都源于兴趣”
工作结束后,心情激动的黎正平看新闻回放看到了凌晨四点。新闻回放画面里,搭载着“墨子号”卫星的火箭缓缓升向天空,这一幕对发展量子通信技术有重要意义,而黎正平本科就读的专业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说起黎正平的信息技术和量子力学之路,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一切都源于兴趣。”
“我的启蒙是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说起自己对科技感兴趣的原因,黎正平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对于这部日后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电子版的青少年百科全书”的动画片,小学时的黎正平很是喜爱,每天都追看选集。屏幕上浩瀚的宇宙、史前的恐龙画面帧帧闪过,唤起了他对世界的最初好奇。
黎正平在复旦大学校园
对世界的好奇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对专门学科的喜爱。初中,黎正平开始学习编程,在初二时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他拿到了省一等奖。比赛以外,黎正平会自己用编程解决遇到的数学物理题,别人花几个小时做不出的奥数题,他编个程序就能够把一个类型的题目“一网打尽”,而他的成就感则在于“用了别人不会用的工具解决问题” 。
这培养了他对实验和科技研究的兴趣。“也是一种启蒙,使我觉得编程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信息技术是非常神奇的学科,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黎正平在大学时选择了华南师大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黎正平在台湾旅游
在大学的物理课堂上,黎正平第一次接触到了量子力学,那个世界令他着迷。“量子力学,佳!”这是黎正平本科时自学《量子物理》课本时发的一条微博。“读到好的地方,我会在书上画出来,写‘好!’、‘妙!’之类的在旁边。”黎正平解释。“隧穿效应、量子芝诺效应、量子纠缠,都是让人觉得很神奇的反直觉现象。这样的规律实在太反常,太神奇,出乎意料。”
那时的他还没预料到,几年后他将在中科大就读量子物理方向,进一步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
与“墨子号”结缘,“水到渠成 ”
“墨子号”项目是由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领导的,其科研团队包括了中科大学子,黎正平正是其中一员。
拿到中科大硕博连读offer时,黎正平正读大四。他和中科大的缘分源起于大二时偶然参加的一次中科大宣讲会,“我被中科大的气质所吸引,同时也了解到中科大在物理方面的实力,它有很好的科研条件和出色的团队,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三时,黎正平参加了中科大的暑期夏令营,“在中科大最大的收获就是和一些老师的交流,这是一种人生的思考,还见识到很多厉害的同学,他们把科研当兴趣,把优秀当习惯,深深地感染了我。”他说道,这也更坚定了他加入中科大的决心。
“选择中科大既是一种缘分,也受到在华师的学习经历影响。”黎正平总结。
在大学里,黎正平常常约上“馆伴”泡图书馆学习,“流水的‘馆伴’铁打的我。”他笑言。郑志启是他的“馆伴”之一,在他记忆里,黎正平备考月常驻图书馆是常事。而黎正平假期里会专门从家里跑回学校图书馆自习,原因是 “珍惜备考月亢奋的学习状态”。
曾有一个暑假,黎正平在图书馆里花了十几个小时不间断自学,两天里他读通了介绍c++、算法的一类编程书籍,“估计可以‘应付’考试”。这种 “长时间地、连续地、高强度地”的学习方式黎正平很喜欢,“这有利于我掌握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除此之外,郑志启还记得好友常常泡在实验室。“他自己研究过LED,申请专利;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获奖;大四他很快就获得中科大硕博连读offer。”
黎正平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
在“墨子号”项目中,黎正平参与丽江地面接收站的工作需要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
黎正平坦言自己是在大学培养起这种实验动手能力的,“平时的课程老师尽心教导,提供了很多实验机会,如电路实验,数电、模电、单片机实验,光学实验等实验课,让我在动手中体会到知识与实验的乐趣。”而在课堂外参加的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中,他废寝忘食地捣鼓智能车,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如今的实验工作打好了基础。
上海,进行关于量子通信的实验中
“许多人的学术造诣在高三达到巅峰,大学后我们自由了,他继续待实验室;毕业后,我们工作了,他还在那条路上。”认识好友近九年,郑志启在得知黎正平参与“墨子号”相关工作后并不惊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科研需要严谨,也需要活力”
到丽江工作站工作前,黎正平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参与“墨子号”研发工作的团队的自由空间小组大部分人员也在此工作,读博的他学习之余也有机会帮手做测试。
那段时间,黎正平天天待在超净实验室里学习工作。实验室恒温无窗,只有照明,“一进去不知日与夜”,黎正平有时待到晚上十一点才走。得空闲暇,他和同事也给自己“找乐子”放松,结伴骑行上海。
事实上,黎正平兴趣爱好广泛,骑行是早已培养的爱好。大三的暑假,他历经4天骑行340km,在青海湖环湖一圈。“骑行锻炼了我的身体和意志,这是我喜欢挑战野性的一面。”黎正平说。
黎正平在广州骑行
而“宁静的一面”则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画家父亲的熏陶,“艺术无疑也是我生活的重要点缀。”对此,黎正平本科时的辅导员老师贾广涵亦有同感,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他有才华,但不是死读书的人。”
同样地,做科研也不能“死”。“科研当然需要严谨,但也需要活力。正是生活中保留了活跃,思维远离了僵化,思路才能够保持灵活”,黎正平说。
在九年同窗好友郑志启看来,黎正平“为人低调,情商惊艳。”“他从来不跟人发火,性格比较平和。”黎正平承认,这种平和的性格对他和团队的合作非常有利。
新闻画面工作截图(左二为黎正平)
同时,黎正平还是个条理谨慎的人,“墨子号”项目工作系统庞大,每一个小系统关系错综复杂,小小的出错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黎正平在丽江地面接收站的工作也是系统的一部分,他参与实验卫星的纠缠分发实验任务。当实验任务进行时,需要跟瞄卫星和接收光子。“如果有非常谨慎细致的性格,又有很条理化的思维、清晰的思路,做到目无全牛,那么就能更轻松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他强调。
目前,黎正平已从丽江地面站转移到其他地面站继续相关工作。他表示,希望在将来能够做出更多科研成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这样勉励自己和师弟师妹们。
对话黎正平:思考使人进步
记者:您怎么看待同学之中的“学霸”、“大神”?
黎正平:大神并不是那么神秘,他们只是在他关注的领域或者是事情之中比别人多走了一步,更为专注,更努力,以至于显得“神”。在我心目中也有很多的大神,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的成功给予我很多的指引。
记者:您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什么?
黎正平:我的学习态度是兴趣使然。当你欣赏你学习的东西,对学习的内容很认同,你会充满动力。知识其实并不枯燥,甚至是美的,不知道有没有关注过网上流传的十条最美的公式。其中和量子相关的有德布罗意方程组、薛定谔方程和我很喜欢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些精妙的公式对世界的描述是惊艳的!有一种智力的趣味,精炼的美感。
记者:您的微博个人介绍是“思考使人进步”, 您在学习中习惯于思考吗?您认为思考具有什么好处?
黎正平:我习惯于思考,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当思考深究其本源、其个中深奥的地方,会发现很多“为什么”。
当然,思考并不是空想,需要找出可信的根据。而通过对这方面熟悉的人、网络(例如知乎、维基百科)、书籍、甚至文献,去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思考更像是一种探索发现。
当习惯了思考,会收获许多。经过累积,脑子里充满了各种知识、想法。同时,涉猎不同方面知识会使你喜欢与不同的人交谈,会积极地思考,并会拥有自己的判断。这种思考更像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记者:对于还在华师学习的师弟师妹们,您有怎样的建议?
黎正平:本科的你应该在拼命为各种未来做准备,不管你们的目标是什么,都需要对时间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有规律地学习生活,该做的事情计划地去完成。
作者/通讯员:沈园 欧敏敏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