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诊所为何会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28.05.2014  12:52

  徐剑锋

  本报昨日报道,自去年9月以来,我市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行动,截至今年4月底,立案查处非法行医案件336宗,罚款81万元,罚没违法所得32万元,没收药品、医疗器械一批,拆除非法医疗广告牌550块,移交公安机关案件1宗,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宗。

  仅仅8个月就查处非法行医案件336宗,整治力度之大、成果之丰可见一斑,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非法行医“受欢迎程度”之高,即便在一次两次的“严打”后,更大规模、更加隐蔽的非法诊疗仍会“春风吹又生”。

  巨大的“黑市”需求是非法行医的“七寸”所在,医患双方有着互相认可的交换价值。一方面,尽管享受平等的医疗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对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群体来讲,要在“举目无亲”、“无权、无裙带关系”的大医院“顺利”看病,实属不易;另一方面,一些患者“病急乱投医”,要么是出于经济条件的考虑,要么是贪图方便,更有甚者是被所谓的“神医郎中”、祖传秘方迷了眼。

  虽说职能部门对治理“黑诊所”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但从目前来看,对非法行医的查处,往往局限于端掉窝点、没收物品,并处以几千上万的罚款;加上一些监管部门往往是出了问题才“运动式”查纠,违法成本与违法收益失衡,怎会不让非法行医者躲在“门”后偷着“乐”呢?

  治理“黑诊所”需“蛇打七寸”,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查、严管、严处,编织一张无空子可钻的严密法网。对职能部门来讲,既不能“温柔”一罚,更不可以罚代管,必须出重拳、施重典,以刑责入罪、罚得倾家荡产两者并用来提高违法成本、强力震撼,彻底丧失其死灰复燃之力。

  当然,非法行医覆盖广、隐藏深、“报复性反弹”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严打”的同时,更应从源头上解决好“病有所医”的问题,比如加快公立医院尤其是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等。只有人人都能在正规医疗网点好看病、看好病,“黑诊所”缺乏生存空间,才会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