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师生代表齐聚华师,共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8.07.2023  18:51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引领青年师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7月7日下午,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中青校媒(广东)承办的“汇聚青春动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学习座谈会暨华南师范大学第92期“学者下午茶”活动在我校石牌校园青年文化空间举办。

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我校的专家学者与学生代表参与座谈会,共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青年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中青校媒(广东)秘书长林洁,校团委书记连泽纯,校团委副书记周奋出席本次会议。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雪莲教授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中创新是第一动力,而青年人具有无可匹敌的创新优势。新时代青年既要勇于创新,又要牢记始终守正,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牛俐智老师强调,党的理论和青年命运紧密相连,要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理论要满足青年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青年要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阐释,强化责任担当。因此,对党的理论进行青年化阐释应该遵循政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三个原则。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漫副教授从现代化的角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青年只有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并调整自身定位,才能够有更加长足的勇气和魄力来应对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刚教授主要从实践维度谈及党的理论的青年化阐释,他提出应充分利用投影屏、手机屏和电视屏的“三屏融合”优势,从热点驱动、内容本身和主体参与三个方面对理论进行创新性阐释,小切口和大主题结合,微观感受和时代主题结合,使得理论回归青年发展。

我校计算机学院曾锡山老师指出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应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学校要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如计算机学院建立“金珠云集”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服务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投入乡村信息化建设中。

我校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张振副研究员结合青年科研经验分享了对知识与创新的独到见解。他指出,知识是载体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承载的价值和能力才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环境学院张立国教授从教学、科研两个方面讨论如何引领学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勇于承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激励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组织乡村调研项目激发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我校环境学院杨海燕副教授认为创新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带领同学们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当地需求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切实解决痛点,才能使得研究有价值。

活跃在理论研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科技攻坚和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我校青年学生代表们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讲述在实践与研究中如何感知并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欣然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政治人才的成长和使命担当发表体会感想;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黄佳慧立足自身科研经验从“党的理论创新和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党的理论化青年与青年化”两对辩证关系解读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丁泽淮结合在西藏昌都的支教经历讲述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切身感受与切实经历;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张馨月立足自己在新疆支教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在西部地区的累累硕果;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由凯文结合两次三下乡经历与科研实践,号召同学们在乡村振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陈浩东分享“挑战杯”国赛特等奖获奖项目经历,激励青年科研学子立足创新和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青春力量;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巍则从研究生和创业者的视角分享科创经历,鼓励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与研究中感知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青年始终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先锋力量。本次会议为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理论探讨与经验分享激励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学校将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学习和学术研讨,激励青年师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作者/通讯员:邱文捷 | 来源:校团委 | 编辑:卢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