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校”大家谈】安立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5.09.2014  13:01
  (本文由校报记者王缓、陈冬体根据录音整理)

在我校的“质量30条”行动计划中,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所谓“模式”,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流程、方法、体系,是一个“范”。因此,创新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东西而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而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推进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这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即在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上进行创新;最后,加强课外活动的创新,例如各类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目的仍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到我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围绕培养“三类型”人才展开:

一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以重点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师范专业、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精品公开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载体,促使各学院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施“三能”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为平台,支持10个左右的专业开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施“卓越海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去年,学校启动了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和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支持海洋、水产、食品、工程、航海等涉海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载体,搭建各专业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平台,立项建设13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批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各单位聘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骨干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建立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在建设“海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方面,依托省级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立项了“水产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验区”等13个校级子项目,“水产生物统计学”等13个课堂教学卓越计划项目。

二是推进双学位、第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支持相关专业针对非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第二专业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与跨专业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开展“第二专业”、“双学位”教育,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制订优化了 2013级“双学位、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对“双学位、第二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完善了“双学位、第二专业”课程学分代替公选课制度,去年共招收 “双学位、第二专业” 学生780名,毕业学生871名(含寸金学院学生)。

三是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组织实施“双百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工作;着力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个性化教学,依托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推进学分制改革;深化“双百工程”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军学共建、素质拓展训练、创新实验或专业调研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奖励机制体系。2013年,设立了“双百人才”专项经费,用于双百班的相关活动;立项2项“双百工程”专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20多名双百班优秀任课教师进行了奖励;开设了英语、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考研辅导班和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资助600多名“双百工程”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双百班学生共主持了22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项目65人,占总人数的14.5%。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