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35周年:构建基层政协“龙岗体系”

26.08.2015  13:19
自龙岗区政协成立以来,改革创新之举不断涌现,近年来甚至“年年有改革、季季有创新”。

龙岗区近两年创新推出的季度协商议政会,每次都会吸引众多媒体聚焦。

  今年一月,为了避免部分提案“被满意”,提升提案的落实率,龙岗区政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委员小组评价”制。六月,为丰富政治协商形式,深化专业领域的协商活动,龙岗区政协首度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就小区物管问题与相关单位负责人“面对面”协商。一个月后,随着新创办的《协商空间》专题节目正式首播,龙岗区政协又增加了一个沟通民意、协政辅政的平台。

  改革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之魂,也是龙岗区政协的实践传统。自龙岗区政协成立以来,改革创新之举不断涌现,近年来甚至“年年有改革、季季有创新”,逐渐构建出以问政会、季度协商议政会、对口协商座谈会等为主要内容的问政议政体系,以提案办理“三见面”、重点提案票决、主席督办提案等为主要内容的督政谋政体系,以及以《协商空间》、调研视察等为主要内容的协政辅政体系。这三股体系,交织形成了基层政协改革创新的“龙岗体系”。

   问政议政:严肃的会议开出了“花样

  很多人不喜欢开会,尤其在政府大院,一般是少数领导讲、多数官员听。如何让严肃的会议变得务实而不失生气?龙岗区政协的系列探索意义非凡。

  十年前开全国之先河、将政协委员推上前台公开质询政府工作的“问政会”就是一个典型。“布吉河一年四季臭气熏天,请问布吉河治理难度究竟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治好?”这是龙岗区原政协委员钱宗春在2005年龙岗区首度召开的问政会上的第一个提问。从那以后,每年的龙岗区“两会”收官之时,火辣的问政会都会准时上演,政协委员们围绕社会各界关注的民计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诚布公地向区长、副区长或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当面发问。

  “问政”十年,尽管中途换了一批又一批发问的委员、以及一任又一任被问的官员,但旨在鼓励委员参政议政、推动政府工作更加高效、营造阳光政治生态的问政会模式一直坚持至今。各大新闻媒体捕捉龙岗新闻亮点,都把政协“问政会”当作极佳素材。十年实践证明,政协“问政会”问出了政府的行政能力、行政效率,也问出了政协委员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协作力和协调力。在龙岗区委书记冯现学看来,政协“问政会”已经打造成为龙岗区每年“两会”的品牌,是深圳市民主监督的一大特色。

  季度协商议政会,是龙岗区政协近两年创新推出的另一大品牌。2014年4月,为了充分发挥各界别政协委员“行家里手”作用,龙岗区政协借鉴全国政协时隔48年重启“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做法,首开季度协商议政会,围绕龙岗区的中心工作“美丽家园”行动拍砖建言。与“问政会”不同的是,季度协商议政会议题明确,举办频率更高,每次只讲干货、不说客套话,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共同协商议政。

  从第一季聚焦“美丽家园”行动,到后来的“行政改革”、“大运新城”、“创新驱动”、“法治建设”、“基层治理”等议题,龙岗区政协季度协商议政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次。每次议政会都有“微创新”。比如,首次议政会有18名委员发问,却只有4名官员回应。为改变这个尴尬局面,从第二次议政会起,会议要求政府官员要多互动,且要有针对性,不能“打太极”;再如,从参会人员看,此前只有区政协委和区政府官员参加,后来逐渐增加了市民代表及省、市政协委员。另外,龙岗区政协专门形成《季度协商议政会工作制度(试行)》,政协委员在每次议政会上所提的问题,区委书记、区长都会作出批示,相关政府部门都要一一答复。

  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是龙岗区政协今年的创新之举。此举不仅进一步完善了龙岗政协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而且紧密切合龙岗当前中心工作,更是高度符合中央关于政协健全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制度的最新要求。

  对口协商座谈会,是龙岗区政协今年6月的创新之举。6月26日,龙岗区政协首开对口协商座谈会,刘辉、李中华、全满堂等8名政协委员来到龙岗区住建局,围绕小区物业管理拍砖建言。对口协商座谈会的规模不大,参会的政协委员也相对较少,体现出“上门协商”的特点,协商议题更为集中,政协委员在谈意见建议时更“放得开”。另外,从参会人员看,对口协商座谈会不仅有政协委员及住建局、城管局、环保水务局等部门官员,还有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的代表,协商内容非常“接地气”。

  从一年一度的问政会,到一年四次的季度协商议政会,再到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小巧灵活的对口协商座谈会,龙岗区政协把严肃的会议开出了“花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问政议政体系。当然,该体系不仅包括上述各种协商会议,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座谈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专业性、领域性协商议政的特点,令协商议政体系不断创新延伸。

   督政谋政:枯燥的提案办出了新意

  在一些政协工作者看来,提案工作相对枯燥乏味。然而,提案是人民政协督政谋政的重要形式。如何让相对枯燥的提案工作变得鲜活而有意义?龙岗区政协的一连串创新提供了参考。

  言及龙岗区政协的提案工作创新,其2007年在全国首创的重点提案票决评价模式极为耀眼。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由各重点提案承办单位和区政协各重点提案督办组分别简要汇报办理情况和督办情况,再由区政协分管提案工作的副主席、提案委委员和重点提案提案人对办理情况进行票决评价。票决评价以无记名投票形式进行,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票决评价结果在会上当场公布。“有了票决评价机制,提案承办单位的压力更大了,责任心也更重了。”龙岗区政协提案委负责人表示。

  重点提案有了评价体系,普通提案又该如何督办?为提升普通提案办理质量,区政协又先后创新推出提案办理“座谈月”和提案办理“三见面”活动。“座谈月”活动于2009年推出,目的是为提案办理提供一个交流和监督的平台,更好地解决普通提案落实率较低的问题。“三见面”活动是2012年推出的,目的是增加政协提案人和办理单位的沟通力度,做到提案方(政协委员)与办理方(政府部门)办前见面、办中见面、办后见面。该活动搭建起提办双方沟通协商的桥梁,切实提高了提案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提案办理的落实率。

  如果说过去一年一创新,那么,近两年龙岗区政协提案创新工作则呈井喷之势,先后推出了主席督办提案、重点关注提案、重点提案后续跟踪督办等机制。

  主席督办提案机制,是针对从龙岗区划出的坪山新区、大鹏新区的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为强化两个新区的提案办理工作,2014年,龙岗区政协成立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主席督办提案办理情况票决评价工作小组,采取类似龙岗区重点提案票决评价模式,对两个新区的重点提案进行督办;重点关注提案,是指介于重点提案和普通提案之间的提案,由龙岗区政协提案委和全体委员推荐,并提交主席会议审议,后由区政协副主席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后续跟踪督办,是针对每年的重点提案票决评价后的后续督办。“很多提案一年是办不完的,后续工作怎么监督,于是我们推出了这项创新。”龙岗区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重点提案,除了当年要督办评价外,后面连续两年还得跟踪督办,“不能让承办单位应付了事。

  今年初,龙岗区政协再度涌现创新举措,推出提案“两公开”和“委员小组评价”两大创新。“提案‘两公开’指的是提案公开和提案办理结果公开。”龙岗区政协提案委负责人介绍说,探索提案“两公开”,旨在提高政委员撰写提案的责任心,以及对提案承办单位施予压力。提案办得好或差,都要公开亮相,接受群众的评判。“委员小组评价”指的是对普通提案的评价由过去的个人评价变为小组评价。该机制的创新,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些提案“被满意”,提升提案的落实率。据介绍,每个评价小组由五名政协委员组成,该机制在全国亦属首创。

  记者梳理龙岗区政协提案创新工作发现,其每一项创新都形成了制度,并在随后数年延续下来,没有一项创新中途“流产”。为此,深圳市政协提案委负责人前年专程率队到龙岗调研,高度赞赏龙岗区政协提案的创新举措,认为龙岗的探索很有针对性、很实用、很有效。而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特别点到,龙岗区政协创新的重点提案票决评价机制体现了民意,通过票决的形式对政协提案进行评价相对比较民主,“这在全省都具示范推广价值。

   协政辅政:为党政参谋,为民意代言

  “深惠城轨什么时候开建?”“水官高速取消收费有没有时间表?”“923路车的夜间运营时间能否延长一点?”8月13日,在龙岗区政协创办的首期《协商空间》电台直播节目现场,政协委员、龙岗市民向节目组频频发问交通问题。

  《协商空间》是龙岗区政协最新打造的一档广电节目,也是区政协听民声、纳民意、解民忧的一个新设平台。《协商空间》首期电台直播节目聚焦深圳东部交通痛点,节目组邀请了谢水双、王俊荣两名区政协委员及深圳市交委龙岗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就龙岗的交通问题进行零距离对话。节目时间为一小时,前半小时为“委员拍砖”,后半小时为“市民互动”。如果说前半小时还有点“热身”的感觉,那么后半小时在市民的“吐槽”下,节目气氛热烈,交管部门负责人针对市民提出的问题一一答复。

  记者了解到,龙岗区《协商空间》分为电视节目和电台节目。早在今年7月,首期电视节目《协商空间》就已开播,聚焦“新环保法”,邀请了企业界政协委员刘宇明、法律界政协委员李军强、龙岗区环保水务局副局长王治仁,以及社区居民代表李文汉参加。节目中,三方围绕环保问题互动交流、探讨协商。“电视节目比较直观,嘉宾的对话能够碰撞出一些新的思路;电台节目互动性更强,更能体现民意。

  其实,在协政辅政方面,龙岗区政协近年来的创新实践还很多。如龙岗区政协借助新媒体优势打造“龙岗政协”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政协工作动态,关注、收集委员和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宣传政协委员的好人好事,为委员履职提供服务和帮助。再如创新“委员流动之家”,为加强不同界别活动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龙岗区政协2014年创新性开展“委员流动之家”活动。该活动采取小组轮值制,定期将“委员流动之家”安置在某小组,由该小组担任“轮值家长”主持本期活动,每个季度轮换一次。又如创新“菜单式选项”,为了充分尊重政协委员参加政协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发挥各界别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家里手”的智力优势,龙岗区政协于2014年首创重点参政议政活动“菜单式选项”,政协委员想参加什么样的活动直接在菜单上勾选即可,既尊重了每个委员参政议政的需求,也能够发挥每个委员的特点和专长。

   手记

  “龙岗体系”的三点启示

  龙岗区政协历年来的探索实践,至少在三个层面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是主动敢为,但不越位。无论十年前在全国首创的问政会、还是后面创新的季度协商议政会和《协商空间》,都是龙岗区政协主动作为,结合时代形势参政谋政,协助区委、区政府开展中心工作。比如,以“行政改革”、“创新发展”等为主题的季度协商议政会,为龙岗区委区政府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以东部交通为议题的《协商空间》节目,为政府征集民意、吸纳民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持。不过,龙岗区政协秉承“到位不越位”原则,积极履行参谋、助手职责。

  二是结合实际,善接地气。龙岗区政协的每一次创新都是针对现实工作中的问题而推出。比如,推出委员小组评价机制,目的是为了防止部分提案“被满意”;打造《协商空间》平台,目的是为了解决与民众沟通不足的问题。总的来看,龙岗区政协的一系列改革创新,都是结合实际善接“地气”,这也是没有一项创新中途流产的“密码”所在。

  三是党政支持,良性互动。政协委员给政府部门找“麻烦”,政府部门不但没有觉得“”,反而争先恐后地落实回应相关工作,其中原因,便是龙岗区委、区政府的开明姿态和大力支持。原龙岗区委书记杨洪(现任深圳市委常委)指出,政协是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的职责,政协委员就是要大胆地说,说错了也没有关系。现任龙岗区委书记冯现学则表示,政协委员都是社会精英,所提问题很准、很精、很有含金量,这对区政府来说是如获至宝。基于良好的政治生态,区政协与区委区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创新之举才不断涌现。

   关键词

  创新力作逐个看

  ●问政会:每年龙岗区“两会”收官之时,龙岗政协举办的“问政大会”。由全体政协委员在事先未打招呼的情况下,面向区长、副区长及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发问。针对委员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官员必须现场答复。

  ●季度协商议政会:每个季度举办一次,每次议政会都明确一个议题,由部分政协委员(一般是三四十名)连番向政府官员发问。参会之前,每个政协委员都针对议题提前调查研究。要求脱稿发言、只讲“干货”、官员回应是季度协商议政会的特色。

  ●对口协商座谈会:由龙岗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围绕一个主题向相关单位拍砖建言的座谈会。与问政会、季度协商议政会不同的是,对口协商座谈会的规模小一些,但其体现出“上门协商”特点,且协商氛围更加轻松,政协委员在谈意见建议时“更放得开”。

  ●提案办理“三见面”:目的是增加政协提案人和办理单位的沟通力度,做到提案方(政协委员)与办案方(政府部门)办前见面、办中见面、办后见面,切实提高提案办理质量和提案办理的落实率。

  ●重点提案票决:由各重点提案承办单位、区政协各重点提案督办组分别简要汇报办理情况和督办情况,再由区政协分管提案工作的副主席、提案委委员和重点提案提案人对办理情况进行票决评价。票决评价以无记名投票形式进行,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票决评价结果在会上当场公布。

  ●《协商空间》节目:龙岗区政协最新打造的一档广电节目,分为电视和电台节目。电视节目注重零距离对话,由政协委员、政府官员、市民代表就社会热点问题沟通交流、碰撞思路;电台节目则更强调互动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两种节目形式虽然各具特点,但对于沟通党群关系都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