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北宋探花罗恺:殿试时“秒杀”苏轼苏辙

27.07.2014  12:57
北宋时龙川人罗恺,他是宋仁宗钦点的探花郎。万历年间刊刻的龙川县志选举志中,就曾简略记载了罗恺的官职。

   【核心提示】     河源历史上也曾有过很好的科举成绩,那就是北宋时龙川人罗恺,他是宋仁宗钦点的探花郎。万历年间刊刻的龙川县志选举志中,就曾简略记载了罗恺的官职。    罗恺卒于熙宁九年(1076年)。900多年后,罗恺的墓碑被村民发现,后收藏在龙川博物馆。又过了22年,碑拓在香港出版。这块墓碑,由曾布(宋哲宗时宰相)篆盖,榜眼窦卞撰文,潮州八贤之一的卢侗书写碑铭。潮汕籍书法界人士认为,北宋卢侗所书罗恺墓志铭碑刻的出土,或改写岭南书法史。 罗恺墓碑拓片,卢侗书。(卢晓华 供图) 为孝双亲,谢绝到礼部就职的机会 罗恺的人生路,走得其实并不顺畅。罗恺的先祖,本是江西南昌人,为躲避五代十国之乱,举家迁到龙川,在今龙川县丰稔镇罗田围开基。罗恺的曾祖父罗保强,眼见“城头变幻大王旗”,就隐居避世,不肯出仕。北宋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的一天,罗恺(1012年-1076年)出生。罗恺字次元,号海如。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在龙川遍寻可以访求的学者后,罗恺便到外地继续寻找良师益友,向他们学习。经过孜孜不倦的刻苦求学,不到20岁的罗恺,名声就传遍了乡里,龙川附近州县的学子也前来求教于他。他曾经有机会进入中央机构——礼部。被推举到礼部参加考试时,罗恺的父母已经很老了。他叹道:“曾参父母健在的时候,虽然他的俸禄很少,但他很快乐。后来双亲不在了,官俸再多,他也是很伤悲的。”为侍奉双亲,他在官府中找了个临时的代理职务。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他就在龙川老家守丧,同时比以前更加努力地读书。大约10年后,罗恺被任命为昭州龙平县(今属广西)主簿。在任上,他参加了桂州(今桂林)的推选考试,取得殿试资格。 殿试时“秒杀”苏轼苏辙 嘉祐二年(1057年)春,仁宋皇帝亲临考场。宣布考试名次时,左右执政大臣、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及馆阁诸公都站在殿上,伸长了脖子等待结果发布。罗恺。探花。大家都跑到罗恺面前去祝贺。知道他是来自“海隅万里”之外的岭南龙川,大伙儿很惊奇,慨叹:“圣朝泽披遐远,岭南也有高中榜端的饱学之士。”“可见圣朝取士没有半点偏私,公正得很!”此时,罗恺已45岁。嘉祐二年的这榜进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引起了后世许多人的关注,更有一些人以此为研究对象,写作博士论文。嘉祐二年贡举就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从嘉祐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至三月五日(1057年1月31日至3月30日)仁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各科共录取899人,尤其是进士科的388人,多为北宋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这短短两个月,堪称文星璀璨的两个月,北宋政治界、思想界、文学界的各种代表人物都在这两个月中崭露峥嵘(曾枣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这一榜进士,在宋代政坛、思想界和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或开创学派,或执掌国柄,其影响之深远,在宋朝118榜进士中极为少见。从政治角度上来说,这一榜进士中有蜀党领袖苏轼、苏辙兄弟,朔党领袖梁焘,还有变法派的骨干吕惠卿、曾布、蒋之奇、林希等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家就有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同榜及第。曾为宰执的,有9人: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曾布、张璪、章惇等(王连旗,《北宋嘉祐二年进士研究》)。罗恺,是这个群星璀璨的进士榜上的第三名。 以仁化民,是能吏亦是清官 罗恺高中探花后,被授予大理评事,到吉州(今属江西)做通判。那时,吉州的一把手——吉州太守恰好空缺,而当地情况又相当复杂,贪官与乡绅相勾结鱼肉百姓。“他一定做不好。”有人断言。让人意外的是,罗恺上任一年,勤政爱民,以“”“”思想处理政事,严处贪赃枉法的官吏。这样一来,吉州府上上下下都对罗恺满怀敬畏之心,视如神明。不久,罗恺升官,当上了大理寺丞。嘉祐六年(1061年),他从吉州回京师,参加进学士院的考试。宋朝重视词章,擅写词章的很多南方人都能中进士,但对质朴的北方人来说,中进士的难度大了很多。罗恺虽是南方人,但也对朝廷词章取士的做法不以为然。考试时,因罗恺压错相近的韵脚,宋仁宗很不开心,就将他放外任到淮阳做知军(军职,品阶相当于知府)。第二年,罗恺又被调回京师做殿中丞。宋英宗即位后,罗恺被召为太常博士。治平二年(1065年),他被派往开封做知县,县衙就在京城汴梁。做京城小官可难了。魏国公韩琦(后来官至宰相)与罗恺私交不错,怕他在任上有失,提醒他:“开封就在京师,你不能当作一般的县来治理啊。”罗恺会意,知道老国公告诉他京师多豪门,势力盘根错节,一不小心就小命难保。后来,真有豪门大族企图恃权阻挠罗恺执法。罗恺与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就在这一年,他改任屯田员外郎。罗恺因公务到下丕将近一个月的时候,有一伙恶少在钱塘人慎东美的船外酗酒闹事。慎东美对这伙恶少说:“我可以和你们较真,但我这样做对不起罗大人。”后来,他们和解而去。罗恺的“”,就是这样感召人心的。英宗在位只有4年,36岁时即驾崩归天。神宗即位,熙宁元年(1068年),罗恺被皇帝招至殿前,“问府界事”。久在地方的罗恺,对着新登基的天子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宋神宗不悦。罗恺不善言辞,他的朋友、同年(同科进士)们都很了解,评价他是“重厚寡言”。到召见陈汝义时,陈汝义应对如流,神宗很满意。召见罗恺后的第二天,神宗说:“罗恺没什么才能,还是用陈汝义吧。” 知制诰邵必是个明白人,他苦劝皇帝说:“陛下初登大宝,就因为口才而升迁陈汝义,这可不好,怕以后臣下都以哓哓利舌作求官进身的敲门砖。请陛下不要这样做。”(事见《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但神宗不听,还是将罗恺派往陈留(今属开封)当知县。此时,陈留闹蝗灾,县衙一个叫钱范的官吏在捕蝗时鞭打村民,村民哀号,恰好被神宗派来取禾的宦官看见了。宦官认为这里的官吏非法伤人,于是报告了皇帝。于是神宗将罗恺调出陈留,到更远的蕲春(今属湖北)任知县。 六旬探花郎终老知州任 卢侗书罗恺墓碑拓本。(许涛 供图)过了三年,经过考察,罗恺被调任朝廷判登闻鼓院(接受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熙宁五年(1072年),罗恺主动请求外放为复州(今湖北沔阳)知州。熙宁八年,罗恺升为屯田郎中,从武昌调回京师,再次到鼓院任职。罗恺叹道:“我所到之处,兢兢业业,不曾稍懈。现在老了,想休息一下,都不容易啊。”次年,即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十日,他在海州(今属江苏)知州任上病逝。罗恺还未到海州时,民众知道他要来当地主政,翘首以待。到任后,罗恺拖着老病之身,将前任未及判决的30余件案子判析完毕。两个月后,年过花甲的罗恺,在十月初十那天驾鹤西去。海州民众为他大哭,久久不愿离去,官员们也都觉得他是个有大才之人。榜眼窦卞在为罗恺撰写的墓志铭中感叹:出身远方的寒门士人,怕是朝廷取录不了,录用了,声名闻于一时,但他总是只能当一些县官,而不能出入庙堂之上,施展更大的作为,时也?命也?对罗恺,窦卞评价道,罗恺生性寡言,为人宽厚,性情淡泊,殿试高中探花,做各品官员,都像探花及第之前的生活一样,并无豪奢之举,主政一方时,不取地方秋毫,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清廉。有人夸他,他谦逊地说,这不过是“”的小节而已。虽然自己一点也不富裕,但对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族人,罗恺常尽力周济。罗氏家族里有5家穷人,罗恺就用自己微薄的俸禄,分别资助他们。罗恺家里人告诉他,如果每个月都分这么多钱给这些人,那自己家就没办法自给了。罗恺说,就算这样,我们家也比他们家钱多一点啊,有何不可?罗恺教子有方,儿子罗明远,曾任抚州崇仁县丞,“孝谨文雅,肯构弥恪”;三个女儿,大的嫁给了长吏吉驾,二女儿嫁给了进士陈师况。最小的女儿,罗恺去世那年,她还未满15岁。 █延伸阅读千年后探花墓碑重见天日 或改写岭南书法史 卢侗书罗恺墓志铭》拓本及广东书法家梁鼎光的临作封底。(卢晓华 供图)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罗恺死后,比他高一个名次的嘉祐二年榜眼窦卞,应约含泪为罗恺写下一篇墓志铭,记述他的生平。同科进士曾布——唐宋八大家曾巩之弟为墓碑篆盖(墓碑上的石盖,盖上文字多用篆体),由潮州八贤之一的卢侗(1023年-1094年)用楷书书写。卢侗字符伯、元伯,号方斋,是潮州八贤之一。据史料记载,卢侗通经术,尤邃于《》,释易自为一家,“名闻于朝,文行经学”(南宋潮州通判廖德明《八贤赞》)。900多年后,罗恺墓及碑在龙川县丰稔镇坳背村出土。罗恺墓是1980年坳背村一周姓挖屋基时发现的。墓室长4米、宽2.5米、高2.7米,用32厘米×21厘米×6厘米的火砖砌成。内有两个陶碗、一枚铜钱和一块很大的墓志碑铭。这个石碑,端石质,楷体从右至左竖书,共35行,每行38字,共1330字。这正是窦卞为罗恺撰写的墓志铭。据揭阳新闻网2014年3月的报道,该市潮学专家认为,卢侗手书碑刻的发现,或将改写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书法史。揭阳学者彭妙艳在翻阅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书协原主席陈永正所著《岭南书法史》时,对里面一句话很是感慨:“宋代广东书家虽有数人载于典籍,但墨迹至今尚存的只有葛长庚(南宋道士白玉蟾,1194年-1229年)一人而已。在岭南各地保存有大量的唐宋碑刻和摩崖石刻,多为入粤的名人题刻,其中也有一些岭南人的书迹,可补岭南书法史上这段时期的空缺。”没有发现卢侗书罗恺墓志铭前,岭南书法史便是如此。陈永正认为,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岭南书家却寥若晨星。他撰写《岭南书法史》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1994年8月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应该没看到卢侗此碑。而彭妙艳手头上已有一份碑拓。2010年11月,彭妙艳把这份拓件交给了静庐,希望将碑拓整理编印以供同好研究。卢侗书罗恺墓志,其书法有何可观之处?怀着对先祖的崇敬,卢侗后人卢晓华将一份碑铭拓件制成样书,拜访、求教于对宋代书法有研究的曹宝麟教授、陈初生教授和省书协副主席纪光明、李小如等。曹宝麟认为,该碑有唐楷的严谨和笔意,其书法介于宋绶、蔡襄和韩琦之间。纪光明和李小如认为,碑铭的书风很好地传承了晋唐书风,法度严谨,骨力凛厉,以姿取势,表现出厚重、典雅的韵味。陈初生教授则惊讶于碑铭之硕大:该碑长98厘米,宽91.5厘米,厚6厘米。北宋书法大家,当年罗恺的同科进士苏轼,看了卢侗所书碑铭拓件后,感叹:“不类近世笔迹,可爱可爱。”2011年,广东省青年书法理论研究会会长黎向群撰文《读卢侗书罗恺墓志铭》,发表在当年第5期的《书法丛刊》上。2012年,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题写书名的《卢侗书罗恺墓志铭》在香港出版。卢侗后人多次赴龙川博物馆瞻仰先祖碑刻。碑刻虽历经近千年仍完好无损,碑石漆黑光亮。在卢侗后人卢璧锋看来,该碑有“四绝”,一是碑石好,系当年从北方精选的碑石,坚实精致。二是刻工好。墓志铭的每一个字都是精雕细刻,一笔一画与原书一模一样,足见宋代石刻工艺的精致与功力。三是文章好。墓志铭记载了罗恺一生为政清廉、体恤民情的事迹,文笔优美。四是书法好。卢侗手书俊秀飘逸,取法唐宋诸家,熔于一炉。据潮学专家介绍,卢侗手书碑刻的发现,或将改写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书法史,提高潮人的书法品位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