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龙舟习俗在“瘦身”传承龙舟习俗保护河涌是关键

24.05.2017  14:30

  村民从别处取来青禾。信时记者李沁摄

  满船鲜花,是庄头龙舟标志。受访者供图

  停靠在杨箕涌边的杨箕村老龙。信时记者 刘润泽 摄

大洋网讯  今天,杨箕村村民将从番禺请回属于自己的龙舟,开启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事。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多个村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龙舟传统习俗已相应作出简化和改变。

藏龙

龙舟藏身村外河涌

今年,海珠区庄头村只从北降涌起出一条龙舟。庄头村村长黄盛明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按照习俗,龙舟最好藏在本村内,但由于庄头公园外围河涌被封,龙舟只能藏在村外。而且因为北降涌的龙船坞太小,另外一条龙舟只能藏在江南西的马涌里。”黄盛明说,此前村里的3条龙舟一直藏于庄头公园河涌中,后来河涌改造,最后只能用人力抬龙舟到珠江。“太辛苦了,也没那么多人力。到2000年左右,我们就将其中一条龙舟藏于庄头公园河涌内,到现在都没有启用。

在天河珠村,藏龙地点也从农田变为水塘。据村民介绍,“之前水田多,各社坊的龙舟都藏在自家水田里,藏龙的水田也被称为‘龙船坦’。‘龙船坦’与河涌相连,既能保证水田常年有水,也方便起龙时趁着涨潮将龙船推进河涌。”近年,村里的水田大幅减少,于是村民便将位于黄花路口的一块田地挖成水塘用作藏龙。如今,珠村4个社坊的7条龙舟都藏在这个水塘里。

杨箕村龙舟协会秘书长李德钵则表示,“以前我们都在杨箕涌扒龙舟。后来河涌整治,龙船只好藏到番禺造船厂,仅留下两条老龙停靠在杨箕涌边,所以起龙、藏龙两项重要仪式均无法进行。”李德钵说,因为杨箕涌收窄,龙船无法进出,每年端午前后,村民便从番禺将龙舟迎回至珠江江面,在广州大桥东完成趁景、招景等习俗。”

采青

禾青难觅仪式简化

采青是扒龙舟前的一项重要仪式。按照传统,村民们须预先种下禾苗,采青时将禾苗一盆盆放在河涌边的大树下,燃香祷告。龙舟扒到此处时,把一盆禾苗放在船头,一盆放在船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却发现,有些村虽然沿袭传统进行采青仪式,但禾苗却只能从其他地方找来。在石牌村,采青前一两周,村民便从五山街带回禾青,种在祠堂的荷花池中。

而在珠村,采青仪式则被简化。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以前采青时,村民会站在岸边吹唢呐、敲铜锣,众人到禾田里取出两整株连根水稻,取名“禾花春女”。禾青要用禾兜装上,在北帝庙敬过神后,分别放置在龙舟两端。放在龙头位置的禾青,要用红带子系在龙口,寓意“食青”。

如今,珠村没有了农田,采青时要从别处取来禾青,放在原来采青的田地处。取禾青的父老拜完北帝庙后,再将禾青捧到龙舟上,安置好铜锣、罗伞等位置后,再对龙舟手洒一点鸡屎藤捆香茅沾的圣水,起鼓扒几个来回后,采青仪式便结束了。

而在庄头村,采青仪式已被省略。据黄盛明介绍,以前该村起龙、采青、游龙、送龙、藏龙等仪式非常完整。但由于黄氏宗祠被借用改造成厂房,近20年都没有地方举行仪式。不过,黄盛明也表示,今年宗祠被收回,今后将考虑恢复采青仪式。

装饰

庄头罗伞改用假花

据介绍,庄头龙舟上用鲜花制作的罗伞曾是庄头村的一个骄傲。“据史载,南越国时,庄头就开始种植素馨花和茉莉花,南汉的时候已大面积种植。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花,这里是广州最早的‘花市’。因此,用鲜花制作罗伞成为传统。村民用竹条编制罗伞,再插上各种鲜花和凤尾草,而且必须用‘村花’素馨花装饰。”黄盛明说,十几年前,庄头罗伞还在使用鲜花制作,但后来因为村里花卉产业萎缩,加上使用鲜花成本太高,罗伞制作便改用仿真花代替,只以少量鲜花点缀。

有些龙舟传统正在消逝,而一些地方正在重新恢复龙舟活动。4年前,海珠区小港片龙船会成立,小港片龙舟在沉寂16年后重出江湖。

民俗专家

传承龙舟习俗,保护河涌是关键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表示,在城市的发展中,一些传统习俗被简化甚至消失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一些偏远的地方,龙舟文化反而保护得更好。虽然如此,当中也有令人欣慰的地方。比如在广州这种一线城市,龙舟习俗依然代代传承。

饶原生还表示,广州的龙舟活动和珠江是紧密相连的,想要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习俗,保护河涌,保护水质是关键。“从前,龙舟竞渡后男女老少争舀‘龙船水’洗面、洗澡,以求驱邪避灾、身体安康。如今,洗‘龙船水’这项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统筹 信时记者蔡晓素 撰文 信时记者蔡晓素、谭启菊、曹翠娟、刘润泽(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