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醒时分(组图)

02.06.2014  08:51

鞭炮齐鸣,番禺大龙街石岗西两条坤甸木传统龙舟进水,一派祥和喜庆。

坤甸木买回后沉入涌底保存,表面逐渐发乌,重新启用要先刨去发黑的部分。

做龙舟既需体力也要技巧,且收入不稳定,基本只有老师傅在从事这行。

老师傅用高温灯烘烤龙舟船身,促使桐油灰快干。

大龙街石岗西新龙舟进水了,村里抬龙舟的精壮男齐齐下水,沾沾“龙气”。

  厂房隔壁水塘被抽干后露出了原来并排沉在水底的老龙舟,工人们正在清洗船上的淤泥。

  5月27日上午,天河车陂涌,“新龙老龙”同场竞渡,激溅的水花和汗水、坚实的肌肉和振奋的锣鼓,甚为激动人心。

  端午到,龙舟造。广州番禺上漖龙舟船厂里,鼓声、鞭炮声划破了宁静。一条条造好的“新龙”,在几十名壮男的抬举下,顺利进水。而那些沉睡在河涌深处的“老龙”,也被一一唤醒,重出江湖蓄势待发准备在新兵老将同竞渡的端午龙舟赛中一展身手。

  暴雨打在铁皮上,掩盖了电刨和电锯的高音双重唱,雨水飘落,也吸纳了木皮上卷扬起的灰粉,让鼻孔好受些。被龙舟雨不断敲打屋顶的广州番禺上漖龙舟船厂,已有百年历史,端午节前,正是最忙的时候。

  梁文杰一家三代都是做龙舟的匠人,父亲曾是番禺大石船厂的厂长。从14岁起,他就在船厂里做学徒学师,如今大儿子接上班了。他笑称,自己现在是“技术顾问”,工艺活全都交给儿子做。

  一条龙船船身包括:龙骨、龙缆、两侧龙筋、底旁、脚旁、夹旁、大旁、花旁、坐凳、将军尖等。过去没有电动工具,从起龙骨到做底旁、夹旁、花旁到最后的龙缆,只能靠人手完成,做一条龙舟需要400个工时。改用电动工具后,只需150个工时就能造好一条龙舟。随着工艺进步,龙舟越做越长,基本超过40米。尽管工期缩短了,但做一条龙舟仍非常辛苦。整天跟木料打交道,闷热的工棚里蚊多灰大,汗水湿身是家常便饭。村里的年轻人都嫌苦怕脏不肯继承这项手艺,像梁文杰那样能把技术传给下一代的,少之又少。走遍上漖村的龙舟制造厂,大部分都是老师傅在忙。

  造好龙舟,就要选择良辰吉日进水,简单烧香、放鞭炮等仪式后,30多个帮工分站在龙船的两侧,光着膀子,卷起裤脚,穿上水鞋。众人将斩好的蕉树垫在船身下,随着哨子响起,工人们喊着号子,奋力把龙舟抬起,抽调下面的木凳让龙舟坐在蕉树上,再缓缓将新龙舟推向上漖涌。龙舟顺利进水,工人用桨将龙舟划到水塘中央,空出位置让第二条龙舟下水。

  除了制造,上漖龙舟船厂还能保管和维修龙舟。广州大塘村里的龙舟就在这里寄放了一年。坤甸木制作的龙舟需要沉到水下用淤泥掩埋,直接暴露空气中会因水分蒸发而引起变形。浸在水中的木头变得越来越结实,还有一种说法,“龙王”在水中能保护全村。

  受节俭开支的影响,各村对大额款项的支出更加审慎,今年珠三角村镇都减少了对新船的购置。随着造龙舟的木料价格上涨,一条原本十几万元的龙舟现在卖到二十多万元。今年新进水的龙舟不少是由当地老板赞助或村民集资购买,毕竟端午是一个开心的节日,乡亲们扒龙船、吃龙船饭,龙舟之间还可以斗快,大人小孩都不亦乐乎,比春节还热闹。

  番禺沙滘中学的范德智校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父亲就是当年的“龙船头”。范校长说,造龙舟技艺没有一个既成标准,只能靠人传人,师傅造船凭的是经验和感觉。比如,龙舟底部越窄龙舟前进就越快,但容易左右晃动,船底宽则船稳定,但阻力大。倾斜度也是一样,倾斜度大的龙舟看上去比较威风,但吃水深,阻力也会大。在快和安全之间如何协调达到最佳,没有行业规范,秘密都在老匠人的脑袋里。范校长说,上漖一带的龙舟船厂如果经过修葺扮靓,可以作为体验式旅游参观景点,游客可以在敞亮的厂房参观龙舟制作过程,吃吃龙船饭,扒扒小龙舟,彼时开门见水、举步蹬舟成了切身体悟,造龙舟的水乡传统也会不乏传承和发扬。

  观看《龙醒时分》视频,请关注广州日报摄影部官方微信GZphotos。

  策划 张伟清

  记者 王维宣

  实习生 陈雅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