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清代炮楼旁修文化广场 优化环境吸引游客

26.08.2017  10:25

见龙围里的建筑。

  这几天,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新围村民小组的村民,正在平整村头的一块土地,准备用来修建村文化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用。这块空地的旁边,就是清代建筑见龙围和炮楼。前段时间,见龙围入选第二批惠州市传统村落名单后,经常有游客自驾车前来参观见龙围和炮楼。而村里文化广场修建好后,将更加方便游客游玩。

5层高的炮楼。

   见龙围 修建于清朝,属“祠宅合一”围屋建筑

  穿过弯曲的山道,群山环绕中有一块盆地,山边有一建筑群,是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见龙围。其中一座炮楼鹤立鸡群,这就是在广东省罕见的“”字形炮楼。

  从见龙围前立的一块石碑可以了解到,见龙围坐东向西,围内三堂屋左右墙外置小巷、横屋,背后为鹅卵石砌的花头和青砖砌的围龙屋。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为三堂、二横、一围龙结构。在2008年,见龙围及炮楼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见龙围前设有围墙,围墙内的禾坪一侧有一古井。村民说,当年住在围内的村民,都是喝这口水井的水。禾坪立有两对旗杆石,其中一个旗杆石依稀可以看到“光绪十一年乙酉科第一名拔贡刘士骥立”的字样。当地村民介绍,这旗杆石是清朝四品官刘士骥取得举人后所立。见龙围是刘士骥的祖父刘渭中修建的。

  见龙围属于“祠宅合一”的围屋建筑。正中三进两井三厅为刘氏宗祠,正大门门额上挂有“举人”“新围”的牌匾。两边有横巷通左右横屋。刘氏宗祠没用太多的木雕石雕,都是青砖到顶。宗祠内挂有见龙围发展史及刘渭中和刘士骥的简介。

  见龙围最早是一座马蹄形围龙屋,中间为宗祠,两边有横巷通左右横屋,后面是围龙式的房屋。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在围龙屋后面又修建了多层呈半圆形的房屋,每层房屋都有多条横巷相通。粗略算了一下,见龙围有四五层的新围屋。

见龙围里的巷道。

   炮楼 内设水井、仓库、伙房,可住百余村民

  相比见龙围,有5层高的炮楼修建得较晚,始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历时3年才完成。主体坐东北向西南,楼高22米,青砖墙到顶,占地400平方米,平面呈“”字形。见龙围炮楼远观如欧洲中世纪时的城堡,四周有200多个射击孔。其中较大的孔既是窗户也是炮孔,能发射大口径火炮。除此之外,炮楼顶层还有高大的女儿墙,守军可居高临下射击远处的敌人。

  围着炮楼转了一圈,发现整座炮楼只有首层一个不大的门可进出。门窄而厚,厚度足足近1米,门框也是用粗大石块做成的,从外面想攻进这座建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当年村民为防御土匪花了不少心思。在修建炮楼地基时,使用了必须8人才能抬得动的巨石做基础,地基的范围一直外延到炮楼外墙的七八米处。如此稳固的地基,才有今天仍固若金汤的炮楼。

  考虑到遇袭时的生活,炮楼内配套了水井、仓库、伙房等生活设施,楼层为木质复式结构,入门处有天井和楼梯可通楼顶,楼内设有40多间房,村里百余人口都可住下。每一层都区分出用于居住的房间和用于聚会商议的议事厅。

  炮楼里还有天井,是为了能让一楼的大件物资用吊索迅速吊到顶楼,省却了走楼梯之烦。炮楼顶端竖有两根避雷针,炮楼100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雷击事件。这些无不显示了炮楼建筑师的匠心独运和高瞻远瞩。

600多岁的重阳木。

   小公园 有片古树群,其中一棵有600余年历史

  在见龙围的旁边有10多棵古树,其中一棵有600多年历史。

  这棵有600多年历史的重阳木高45米,腰围近6米粗。在主树干旁边,长有一棵腰围较细的重阳木。当地村民说,这棵腰围稍瘦的重阳木,是从大重阳木的根部长出来的,据说也有悠久历史,两棵重阳木就好像兄弟一样共同生长。此外,大重阳木根部与旁边一棵有百年历史的龙眼树连根生,当地人笑称它们为“夫妻树”。“夫妻树”树叶茂盛,盘根交错,很难分辨出哪一部分是重阳木的根,哪一部分是龙眼树的根。最神奇的是,在大重阳木和龙眼树之间的根部,还长出一棵苍翠挺拔的小重阳木,3棵树并排而立,根部连在一起,这就是重阳木“一家三口”。在这棵重阳木周边还有13棵古树,其中几棵是当地村民先祖栽种的龙眼树和荔枝树。

  如今,这片古树林已被修建成一个村级小公园。公园内建有几条步行小径,原来比较杂乱的地方也平整好地面种上了花草。小径还通往小公园边的小溪,溪水潺潺。小公园空气清新,安静得能听到鸟鸣声,不少游客慕名来游玩。

  一位游客表示,在见龙围可以了解当地知名的历史人文典故,还能欣赏民间建筑的精华,能感受到当地山清水秀的风景,是一个值得游玩的地方。

  相关链接

  刘士骥简介

  据龙门县志记载,刘士骥在清光绪19年(1893年)考取癸巳恩科举人。光绪28年(1902年),清廷开经济特科,刘士骥应征入京,时年广东遭灾年,刘士骥联同京外官绅,向朝廷奏准,豁免广东苛捐杂税。继后以龙门山多田少、土质瘦瘠为由,奏准减轻龙门税额,收回一部分钱附加庙捐,用于开办官立高等小学,深受乡民颂扬。

  后刘士骥调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一职,悉心督办新学堂,发动名流绅商在粤省城联合办学,在广州创办了清平、善庆、芳村、丛桂、观成、珠光、东关等7间新式小学堂及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光绪30年(1904年),受朝廷委派出洋在东南亚一带考察三年。后又到北美洲发动华侨集资在广西办实业。宣统元年(1909年)3月,刘士骥从北美洲回国抵广州,不料遭匪徒杀害,引起两广、南洋、美洲邑人悲愤悼念,挽联无数。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编辑: 谢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