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大街丨一栋房子一个故事
大洋网讯 龙凤街是一条充满历史感的街道,有享誉海内外的太古仓、大阪仓码头,也是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的故乡。其实,它还有另一张名片,便是历史建筑聚集地。其中,龙骧大街最是有名。20多栋历史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树木的掩映下,创造着一方宁静。在广州,如果想看连片的建筑群,一定要来这里。
从默默无闻到数栋房屋挂牌
龙骧大街位于宝岗大道附近的乌龙岗上,历史建筑主要集中于龙骧大街3号、6号、11号、15号、16号及19号,以及与龙骧大街相接的龙福路二巷2、4号等。
市民饶有兴致地拍照
这一片历史建筑,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具有鲜明的民国特色,又引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走在街上,随意一望都是红墙、石米批荡、琉璃瓦桶、通廊阳台、罗马门柱,恍惚中,好似见到穿着旗袍的民国小姐撑着洋伞,施施然漫步在青石板上。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南洋”做生意的华侨归国,不少人选择了河南地。在当时,有钱人的住宅已经从平原向台地、坡地转移,从东山区等旧式住宅就可以看出来,因此,位于乌龙岗顶的龙骧大街便成为香饽饽,华侨纷纷在此买地建楼。
绿叶与古老的墙体形成对比
目前,在龙骧大街的建筑大概有23栋,均是私人别墅。2010年,广州规划部门就考虑对这条街进行保护。2014年,这条街上的十多栋房子挂牌“广州市历史建筑”。至此,这个民国建筑一条街正式有了身份。
一栋房子一个故事
位于龙骧大街的民国建筑,几乎每一栋都有故事,这也是吸引市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看看房子,听听故事,仿佛从民国旧事中一路走来。
龙骧大街3号建筑十分大气
先来听听龙骧大街3号的故事。据龙凤街文化站站长陈建康介绍,3号房子建于1935年,属于曲尺型建筑,二三层建有通廊阳台,有红砖砌水泥通花阳台护栏。天台是红砖墙,绿色瓦桶通透式护栏,正门楼顶呈山字形。从陈建康十多年前拍的照片可以看出来,该楼基本保留了原状。据了解,该房子原屋主是区光莹等七人,这七人分别在香港、台湾等地做生意,解放后房屋由政府接管,后落实政策归还。
陈建康十多年前拍的照片
龙骧大街6号民居的主人则是民国时期民族实业家周在秀,他是广州源昌皂厂(双刀牌肥皂厂)的创始人。周家大院前面有几栋民居,据说这几栋房子是周在秀出资建造,供给周氏亲戚居住的。
龙骧大街19号民居的结构十分漂亮
龙骧大街19号的房屋结构十分漂亮,建在坡中间位置,大门前有小围墙,由六级红石米台阶入正门。陈建康介绍,原屋是由司徒炳、司徒旭出资兴建,两人早期在国内参加学生运动,后赴美国开餐厅做生意。
市井气渐浓,历史味渐淡
虽然这条街上的建筑大多能够保持原貌,让人可以穿过百年光阴回到过去,不过,随着原屋主的离开,这些建筑卖的卖、租的租,长时间下来,它本身的历史文化气息可能会越来越淡。
这些建筑喜用琉璃
小编走访时,无意中见到其中一栋建筑的大门敞开,有人进进出出,不时还有一些东西搬来搬去。一问之下,原来这栋建筑的一楼已经租给了一个自行车公益组织。据该机构负责人阿紫介绍,他们是十多天前搬过来的,房子已差不多装修完毕,本周六便会正式投入运营。
自行车公益组织将进驻民国建筑
而龙骧大街4号则俨然一栋出租屋的样子了。房子内部装修一新,房屋正面的阳台也明显粉刷过,一片白色十分突兀。阳台上连起一根绳子,凌乱地挂着几件衣服。下午五点多,抱着小孩、牵着狗的租客来来往往。
房子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
其它建筑则会安静一些。不过,想要领略民国建筑风情一条街的市民最好还是早点过来,毕竟,谁也不知道以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些房子已经荒废
微社区e家通龙凤呈祥记者 谭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