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私伙局“扎根”繁华都市 “00后”接续粤剧薪火

18.10.2018  15:21

南方网讯 “数丈梨园逡八表,一声鼓乐越千年。”广州荔枝湾大戏台的这副对联浓缩了古老戏曲凝结于荔枝湾畔的时空魅力。粤韵悠扬,声声入耳,唱念做打,荡气回肠。每天下午2至5时,荔枝湾大戏台都会准时上演街坊熟悉的粤剧粤曲片段,五六十位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听到兴致处,有人会拍手伴奏、跟着哼唱。

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戏曲进乡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广州推进戏曲进社区,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被介绍推广。广州这座瞬息万变的国际都市,粤剧粤曲始终是一张最为生动的面孔。十多年前曾有一个说法,广州的粤剧观众仅有数千人。十余年时间,广州拥有民间戏曲社团(粤剧私伙局)千余个,长年活跃在剧场、公园、广场和文化站,粤剧粤曲的粉丝阵营不断壮大。古老粤剧粤曲如何蝶变、迎来“新生”?南方日报记者展开了采访。

上千私伙局“扎根”繁华都市

行走在广州荔湾区,你在街边就能常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粤剧、粤曲。在这里,不仅大人痴迷粤剧,就连小娃娃也大多能唱上几句。

荔枝湾艺术团扎根荔枝湾大戏台整整八年,每天下午表演粤剧粤曲,风雨无阻,真正把戏曲送到社区门口。年过七旬的杜铭扬已经当了20年团长,“每天为爱听粤剧的街坊表演,为爱唱粤剧的发烧友服务,尽管累一点也值得”。

作为粤剧的发祥地,荔湾一直以来都有着深厚的粤剧氛围。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在粤剧行当有身份的名伶都聚居在荔湾,这里存着粤剧人的“”。在这里,大大小小的私伙局就“”在街头巷尾,或在某人家中,粤剧爱好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凭着对粤剧的满腔热爱,自娱自乐、互相学习。

这些私伙局犹如星星之火,让粤剧粤曲的生命力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蔓延不熄。

四年前,广州制定了《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将戏曲惠民工作列为重点项目,支持广州粤剧院等专业院团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大力扶持民间私伙局蓬勃发展,不断拓宽戏曲艺术传播渠道。

广州民间戏曲社团(粤剧私伙局)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已有1300多个,活跃在广州大大小小的街道和社区,2017年开展各类戏曲表演活动8万多场。

为了让私伙局的发展更有保证,荔湾区每年都会通过给予私伙局演出场地、器材、经费等扶持,调动私伙局多学戏、多演出、多贡献,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优秀私伙局评选也大大提高了私伙局的艺术水平。

痴迷,才能做到极致。因为历史传统,私伙局在荔湾至今遍地开花,也给了粤剧痴迷者聚会、交流和提升的机会。86岁高龄的廖焜培去年凭借一曲《冷月西楼》,获得了2017年“南国红豆”粤剧粤曲私伙局比赛金奖。退休以来,他唱粤剧累积唱了600多个小时,每周一次的私伙局是他必参加的,但他还是觉得不够,常常在家人都外出之后,关紧门窗,打开碟机,一个人唱个尽兴。

在诞生过广东音乐“何氏三杰”的番禺沙湾镇,一群年轻人基于对广东音乐的热爱,3年前自发成立了青萝乐坊,他们都是“80后”“90后”,更多使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粤曲。番禺目前有上百个私伙局,番禺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吴贵南说,每个镇街少则2个,多则10个,每个私伙局每周都会演出2到3场。

活态”传承带动历史街区更新

一直以来,广州人都把粤剧当作岭南文化的火种。过去,这一“火种”通过大大小小的私伙局深埋于民间;如今,随着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开门迎客,一扇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大门也正式被打开。

丝竹声声绕恩宁。占地2.2万平方米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昔日戏班聚集的老西关,在粤剧茶楼越来越少的今天,多亏了有这样一个专门的场所,粤剧才能被市民、游客听得见、摸得着。

馆内使用的不少结合声光电体验与互动的技术手段,让你不但能看到完整的粤剧历史、艺术、名伶名家的台前幕后,还可以通过影像与声音欣赏到经典剧目、例戏与曲目,更能看到粤剧化装、各种功法的视频。

馆内有多达5000多件(套)藏品,粤剧史料、音像、实物、手稿应有尽有,就连南派面谱、粤剧绝技绝活的表演道具这类只有在民间街头才能看到的东西,也能在博物馆里找到。馆外,不时上演的粤剧折子戏和各种粤剧的培训班,也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甚至穿上戏服,摆出各种姿势,拍上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在粤剧名家倪惠英的印象中,西关长期以来都是粤剧粤曲的“根据地”。至今,她依然眷恋那块幼年生活的地方,“西关文化孕育了我的文化品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一生的艺术道路”。

很多人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第一眼绝对不会把它和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联系起来。回廊月门穿插其内、花格小窗移步换景,园内各个小院,水畔、山石间、曲径回廊、涌边、桥头、榕树下都可以作为粤剧私伙局的表演场地,整座博物馆为粤剧传承营造出最大可能的戏曲空间。

可以说,汇集了诸多传统工艺和实景粤剧粤曲演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更像一座开放式、园林化的岭南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的文化平台。

得益于粤剧博物馆的落成,如今的恩宁路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依旧保留着自己的风采,它和龙津西路、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骑楼连接,形成了广州最完整、最长的骑楼街。这里,留下了老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精髓。

看着如今生机盎然的恩宁路,殊不知在本世纪初,恩宁路周边已经成为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辖之一。得益于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坐镇”,永庆坊片区即便在老街区改造、引入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产业之后,依然强化整体的岭南建筑特色风貌特征,呈现“外旧内新”的特点,如今已经成游客的“打卡圣地”。

如今,你到广州恩宁路,既可以听粤剧、喝咖啡、看岭南建筑、逛创意市集,粤剧也嵌入了这里生活的呼吸之中,“”了起来。

多样传承“涌出”新鲜血液

这些年,“退休”后的粤剧名家倪惠英淡出了舞台,却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粤剧传承。早在2015年,由她主持创意策划的“粤韵操”出炉,在微信朋友圈流行了起来。

粤韵操”是以广东文化、粤剧艺术为基础,以粤剧表演身段和广东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一套艺术体操。“粤韵操”在保持艺术体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传统粤剧的基础表演程式,如“云手”“拉山”等动作,同时还以南拳等武术姿势增加了动作幅度,这让整套艺术体操看上去既柔美又刚健。

粤韵操”的创编,旨在推动戏曲进校园,使青少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验岭南戏曲的神韵。“粤韵操”创编出来后,不少学校积极响应,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普及“粤韵操”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迅速在中小学校园中蓬勃开展起来。

2017年5月,广东省中小学“粤韵操”推广邀请赛在广州市执信中学举行,来自广州、佛山、江门、东莞等地的12支中小学队伍参赛。倪惠英希望能通过戏曲的音乐之美、动作之美,让文化传承的小苗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粤剧粤曲传播的生力军中。新生代的文艺社团不断涌现,为曲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015年,星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星海粤曲研习社”,聚集了一大群青年粤剧粤曲爱好者。随后,通过和广东粤剧院合作,越来越多的专业粤剧演员进校园辅导、开设粤剧身段、锣鼓等课程,如今,这帮“90后”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

唱了48年粤剧的倪惠英,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粤剧艺术当中,特意带着徒弟林颖施登上了全新的表演舞台——网络直播平台,吸引了16万年轻网友观看。年过八旬的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累计收了30多个徒弟,年纪最小的拜师时只有7岁,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朋友。除了收徒立馆之外,黄俊英还身体力行,带领广州相声艺术团走四乡、进社区,甚至走进了幼儿园,“一门艺术要有年轻的观众才有未来。我们还曾经设置‘一块钱’的门票吸引大学生来看表演”。

所以今天,如果你来到荔枝湾大戏台,台上表演的很可能是9岁的麦继文和他的小伙伴们,麦继文已经连续5年跟随荔枝湾艺术团的老师学戏,几乎每个周末都来荔枝湾大戏台观看或表演,他已经会唱好几出戏和十几首曲子,最近还参加了全球微粤曲大赛。

(原标题:上千私伙局藏于老广街坊 “00后”接续粤剧薪火)

(全媒体记者/宋金绪 周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