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上半年44省定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1.08亿

27.08.2014  23:34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乐昌市有省定贫困村44个,贫困户4313户,贫困人口16006人。

  

  核心提示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乐昌市有省定贫困村44个,贫困户4313户,贫困人口16006人。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以来,乐昌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村制宜”的综合扶贫原则,通过“强组织、订方案、抓基础、兴产业、重民生、促党建”六措并举,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各项工作。

  根据当地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在帮扶工作中,乐昌市着力实施产业带动策略,拓宽致富长效渠道,通过“万亩产业基地”、“肉兔养殖示范推广基地”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这三驾马车的带动,实现了“输血式”与“造血式”扶贫并举的良好局面,让贫困群众走上了宽广的奔康大道。

  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44个省定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8亿元,其中到村10165.5万元,到户资金648.88万元,村均245.45万元。2013年,全市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3.43万元,比上年增加1.78万元;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618元,比上年增加1524元,实现了阶段性基本脱贫的目标任务。

   发挥传统种植优势

  打造万亩马蹄香芋产业基地

  乐昌市北乡镇素有“马蹄之乡”的美称,马蹄、香芋是该镇的传统支撑产业。走进北乡,这里土壤肥沃、农田连片、水量充沛,一望无际的马蹄、香芋在田里长势喜人,雨后,几乎可以在空气中嗅到那丰收的淡淡清香。

  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北乡镇共有6个村被列入省定相对贫困村,分别由广东储备物资管理局、韶关市委办、韶关市检察院、乐昌市财政局等13个省、韶和乐昌直属单位挂点帮扶,6个贫困村内共有相对贫困户856户3069人,其中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795户2991人。

  自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后,各挂点帮扶单位通过深入调研、倾听群众意见,依托北乡镇独特自然资源和传统种植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生产。2013年6月,茅坪、东红、黄坌、新村、上丛、前村等贫困村六村联动打造万亩扶贫产业基地,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村合作分社作用,带动全镇马蹄、香芋种植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的方面蓬勃发展,从而实现扶贫带动产业,促进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的目的。目前,该基地种植马蹄10850亩、香芋4236亩。

  “规模上去了,更要突出质量,这其中品种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北乡镇党委委员周艳君这样说。为此,基地把引进优良品种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牵线搭桥,与广西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广西“桂蹄一号”马蹄组培苗和槟榔芋种苗,实施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2013年,扶贫开发万亩产业基地种植的马蹄每亩增产500公斤,大个率提升10%,增收1500元;槟榔芋每亩增产150公斤,增收1000元,贫困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给贫困群众无疑带来了良好的增收,然而基地不仅仅止步于此,延伸产业链条是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好办法。基地以专业合作联合社为统领,以粤宝农副产品加工厂为龙头,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尤其是加工厂通过香芋、马蹄残次农产品生产香芋片、马蹄粉,不仅促使了香芋、马蹄等农产品收购价格每公斤提高0.4元,而且还填补了香芋、马蹄残次农产品无人收购的空白,仅此一项为农户增收600多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的效益。同时,基地加强与东莞市合作,努力拓宽流通渠道,建立农特产品直供直销绿色通道,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帮扶路子。

  今后,基地将进一步推进品种改良、技术引进、品质优化、品牌塑造,走集产业化种植、科技化服务、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为一体的产业扶贫之路,努力创造“北乡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肉兔“跳跃”促增收

  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廊田镇白山村共有贫困户123户44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20户430人。长期以来,由于该村只有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产业,农闲农忙突显,村民收入水平较低。通过调查研究,帮扶单位东莞市清溪镇与廊田镇党委政府对白山村肉兔产业化养殖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看准了肉免养殖产业具有周期短快的特点和长效发展的前景。

  “养兔劳动强度不大,利用出工前后饲养,并且不占用农作时间,而且肉兔养殖占地少,家家户户具备多余空间利用,一般庭前屋后废旧房屋均可,对环境要求不高,方便养殖。”驻村干部张俊杰向记者介绍,兔子的食物一般以青草为主,配以各种草本植物的梗喂养,养殖成本也不高,同时,肉兔一般三个月可出栏,兔肉营养丰富且对人体十分有益,市场前景广阔。

  为更全面的帮扶贫困群众养殖肉兔,帮扶单位高标准建设了白山村肉兔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为3600平方米,总投资81.5万元,于2013年9月建成投产。基地实行“合作社+基地+产业+农户”的模式经营运作,通过基地的推广和辐射带动,白山、东庄两个村的贫困户养殖率均在80%以上。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以每户养殖10只种兔(2公8母)为例,月产7-8只,每只纯收入20元,每年每户可增收9000多元。基地每月可饲养存栏肉兔5000只,年可出栏肉兔20000只,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利润40万元。

  很快,在廊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和东莞市清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肉兔养殖产业在当地遍地生花。目前肉兔养殖产业己逐步覆盖廊田全镇17个村委会,并由帮扶单位出资为廊田镇其他15条村村民提供1500只种兔,每户5只,并补贴250元。通过大力推广,廊田镇的肉兔养殖业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种兔培育、技术培训、物资供应、肉兔销售“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目前,廊田镇白山村的肉兔养殖产业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起到了激励村民积极创业增收的社会效益。

  泉塘村贫困户沈天球就参与了肉兔养殖,刚走进屋里,他急忙领着记者到房间里看他养的肉兔,只见兔笼叠得比人还高,笼子里的兔子只只肥头大耳,活泼乱跳,沈天球一边喂兔子一边开心地向记者介绍养兔的经验和乐趣。原来,去年9月,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沈天球在自己的房子里搞起了肉兔养殖。沈天球是一名残疾人,他的左手和左腿行动有障碍,自己一个人住在一间旧房子里,以前,由于干不了农活,他一年下来根本没有收入,就靠着一些国家补贴和家里人帮助过日子。

  然而,在沈天球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驻村工作组给他送来了“温暖”。“我们了解到他的这种情况后,免费给他提供了兔苗、兔笼和饲料等,并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入户为其提供防疫和饲养技术指导服务。”张俊杰如是说。有了这些帮助,沈天球用了约一年的时间,从10只种兔养到了现在的大兔、小兔共计60只。“大兔可以卖20元一公斤,平均也有4公斤一只,而小兔卖15元一只,合作社还跟我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并统一销售,这一年下来,我收入了5000多元。”沈天球眼泛泪光地说,“其实,我也想有些事做,想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真的很感谢帮扶单位对我的无私帮助,让我重新站了起来,以后的日子我更有信心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破难题

   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乐昌市从最初的50多家发展到目前406家,入社社员25547人,辐射带动周边39032户农户,成为乐昌市最重要的农村经营主体,推动了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规范合作社运作,形成良好竞争局面,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乐昌市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和服务半径小、综合实力偏弱的瓶颈,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因地制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在当地推广开来。

  2013年6月,乐昌市梅花镇整合镇内17家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韶关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梅花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辐射带动梅花镇17个村、9800多户农户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往日依托单一专业合作社的“单打独斗”,华丽转身走上了“抱团发展”的致富之路。联合社在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指导技术,统一收购价格和应对市场,使蔬菜价量齐升,农民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

  今年夏收时节,梅花镇运往珠三角各地的蔬菜平均每天达到600吨,产值1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有效运作,使梅花镇的蔬菜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效应,引起了广大客商的重视和青睐。

  一直以来,北乡镇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化道路,通过组建各村马蹄(香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互助服务和带动发展的能力。今年,北乡镇以镇马蹄(香芋)专业合作社统领各村马蹄(香芋)专业合作社,以镇为平台,“抱团”应对市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以镇马蹄(香芋)专业合作联社为依托打造的万亩马蹄、香芋种植基地,可辐射带动茅坪、黄坌等6个贫困村857户贫困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镇专业合作联社还联合粤宝农副产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并收购农作物残次品,为农民年增收60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的效益。

  九峰镇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从事水果种植产业,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5000亩,年产量10万吨,成为广东省水果专业镇。成立于2002年的乐昌市九峰镇绿峰果菜专业合作社,把600多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统一提供农资、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手段,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合作社注册了“九峰山”商标品牌,有效组织“农超对接”的同时,建立了九峰山果菜网和在阿里巴巴、村村通商城、淘宝网开通了网店,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问题,而且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抱团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在资金、人才、技术、服务、营销等方面进一步联合,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单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问题,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更高平台上开展产品营销、信用合作等各项服务。”乐昌市扶贫办工作人员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