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吉隆坡绘10+1合作机制前行新路径
中新社吉隆坡11月21日电 (记者 郭金超 赵胜玉)“在这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时刻,我们有必要从以往合作历程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21日,吉隆坡。中国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如是说。
中国与东盟国家唇齿相依、兴衰相伴,“10+1”合作是中国参与东亚合作的基础。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对话进程以来,24年间双边贸易额增75倍;至2014年底,中国和东盟累计双向 投资 额超过13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样板。
回溯既往,李克强曾指出,中国与东盟合作之所以获得丰硕成果,关键在于互信、务实、包容。今天,李克强再次阐释10+1合作的关键:只有增进互信,才能夯实合作根基;只有融合发展,才能共同繁荣、实现共赢;只有扩大共同利益、求同存异,才能缩小分歧。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毋庸讳言,没有相互信任,互利合作难以深化,互信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关键之关键。
一如李克强此前所言,如果中国和东盟互为“经”、“纬”,互信就是双方的“梭”,让经纬紧密交织,才能织就未来合作的壮丽锦绣。
同时须看到,邻里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国家间交往常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对此不应遮掩回避。
如何让互信之“梭”穿行更为顺畅,关键还在于如何处理分歧,求同存异。发言中,李克强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处理分歧的“正确打开方式”。他说,10+1合作要走得远、行得稳,要善于运用“和而不同”、“以和促解”的智慧,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讲到这里,李克强主动回应关切,坦诚谈到南海问题。他提及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的事迹说,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曾五次经过马六甲海峡,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不是血和火、掠夺和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人民的友谊和祝福。
“600年前,这片海洋就享有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600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李克强指出,各国依照国际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碍。而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各方以和平行动共同来维护。
互信将使双方合作“蹄疾步稳”,而合作深化的关键则是聚焦 经济 发展。李克强强调:“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处于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深化10+1合作促进各自发展乃大势所趋。”
所谓关键时期,是指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正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
新起点是指,东盟共同体年底即将建成,“新东盟”即将亮相国际舞台。明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新一个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
新机遇则指,中国正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行动。这将为周边乃至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合作的机遇。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中国与“新东盟”如何对接携手前行,不仅关系到19亿人口的福祉,对亚洲乃至亚太全局至关重要。
为此,继在为中国与东盟发展提出“2+7合作框架”之后,李克强再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提六点建议。
即: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机制化建设;加快经贸合作升级;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探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提升安全合作水平;努力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这六点建议无疑为站在“关键节点”的10+1合作机制绘下前行的新路径。
本次会议是第十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与会中,李克强还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数字来寄望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在开场白中,李克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八是个吉祥数字,希望借这样一个吉利数字,双方积极努力,使10+1合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