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广东PM2.5持续走低

23.05.2014  12:25

5月22日,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第42次全会在广州开幕。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出席会议。来自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欧洲空间局、世界气象组织、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18个成员组织和观察员约80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就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在生态环境观测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笔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等专家。

PM2.5呈先增后减趋势

目前,卫星遥感观测大气污染主要是观测大气层中的细颗粒物(PM2.5),包括其分布的强度状态和空间状态。“广东细颗粒物的变化趋势总体是先增后减的趋势”。当问及广东近年来的大气污染情况时,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表示,根据卫星近十年的监测情况,中国气象局针对广东进行了专门分析,2004年到2008年,广东的细颗粒物分布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008年之后,细颗粒物分布逐年降低。“这主要是广东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的结果”张鹏说。

极冰持续减少影响沿海

近日来,广东不断出现强降水天气,有不少市民对此表示了担忧。张鹏表示,根据气候学,温度和降雨量都有一个长期平均值,当降雨量大大地超出这个平均值,就叫做气候学上的异常。张鹏说,虽然近日来广东的降水量相比历史均值是偏多,但还不算是异常。“水汽的充分提供和对流天气引起了广东暂时性的强暴雨”。

虽然广东近日来的强降水依然在正常范围内,但张鹏也表示,根据国家卫星气象近二十年的观测,也发现了一些强烈的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区极冰不断地持续减少,高原长期积冰也在慢慢地退缩”。张鹏说,长此下去,海平面高度不断上升,侵蚀海岸带,会给沿海低洼区域带来危险。

气象卫星广泛用于生态监测

据了解,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成立于1972年,我国于1989年加入该组织。张鹏表示,在我国拥有极地轨道卫星和静止轨道卫星之前,我国都是通过组织协调,利用国外极地轨道卫星和静止轨道卫星的资料。张鹏说,当我们国家拥有了风云卫星之后,包括一开始的资料处理技术和信息发展技术都是通过组织合作获得。

我国的气象卫星已经和欧美达到了同样水平”。国家科工局秘书长田玉龙说,在国家航天局和气象局联手推动气象卫星基础建设下,我国极地轨道卫星和静止轨道卫星都进入了业务化应用,与欧美先进技术达到了更平等,更充分的交流。

张鹏介绍,我国气象卫星在制造、应用技术上已经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目前,我国气象卫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内陆水体监测、植物生长态势、农作物估产、火灾、水灾、沙尘暴、大雾监测等领域。(谢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