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发布2016年度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
为理清我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化学组分及其主要来源变化情况,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理,市环保局在2014、2015年连续两年公布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化PM2.5来源解析研究业务化工作,目前已组织完成了2016年度PM2.5来源解析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
2016年,市环保局组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按照环境保护部《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继续于7-8月和10-11月在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公园前)、华师康大学院(九龙镇)和万顷沙中学(万顷沙)三个监测点位同步开展PM2.5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有效样品量超过200组,滤膜数量超过500张。经对样品质量浓度水平及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使用受体模型(PMF)对来源进行解析,得到2016年度广州市环境空气PM2.5主要来源及占比。
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2016年度PM2.5化学组分和来源构成与2015年度的源解析结果大体一致,部分指标出现了变化。2016年度PM2.5来源占比最大的是燃煤源,占19.9%;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源,占16.3%;生物质燃烧源和农业面源占比相当,均为10.1%;自然源、船舶排放源、工业工艺源、扬尘源、生活面源、其他源分别占9.4%、8.9%、8.1%、7.5%、5.8%和3.8%(详见图1)。不同区域PM2.5来源构成略有差异,其中机动车尾气源、工业工艺源和生活面源的占比城区高于郊区,生物质燃烧源和扬尘源对广州北部区域影响较大,燃煤源和船舶排放源对广州南部区域影响较大(详见图2)。
我市PM2.5化学组分复杂,主要由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等气体前体物二次转化形成;化学组分中有机质的质量浓度比例最大,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37.0%,有机质、硫酸盐、硝酸盐、铵盐质量浓度共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71.5%;不同区域PM2.5主要化学组分构成差异不大。
研究结果同时表明,2016年我市PM2.5主要化学成分质量浓度及各污染源的贡献浓度比2015年总体下降,各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取得实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29台总装机容量为519.9万千瓦火电机组完成“超洁净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水平,淘汰黄标车20多万辆,基本建立工业燃煤污染及机动车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施工工地、道路扬尘及餐饮业污染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及船舶等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工作有序推进。通过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的不断深化,我市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进一步改善。分析2016年度PM2.5化学组分,有机质、硫酸盐、铵盐、重金属和元素碳分别比2015年度下降2.15、0.77、0.25、0.20和0.18微克/立方米,硝酸盐上升0.86微克/立方米。分析2016年度PM2.5来源,燃煤源、工业工艺源、生活面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分别比2015年度下降1.79、1.77、1.36、1.22、1.09微克/立方米,移动源、农业面源分别增加了1.32、0.18微克/立方米。
2016年度PM2.5来源解析还专门针对PM2.5浓度较高的三个典型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市PM2.5出现高浓度的过程主要是受到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或由人为源异常排放产生。如:2016年大年除夕至大年初一(2月7日至2月8日)燃放烟花爆竹导致PM2.5浓度上升。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利用PM2.5源解析研究成果,从能源结构及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燃煤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监管、挥发性有机物防治等关键领域落实好防控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公交车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分步推进公交车纯电动化,严格执行船舶排放控制区有关规定,加强移动源排放监管。二是进一步加大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我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监管体系。三是严格监控人为源集中异常排放,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田间秸秆燃烧无组织排放的监管,减少散烧、乱烧现象;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继续做好烟花爆竹的禁放、限放工作。四是继续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化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及监管,巩固提升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成效,提升生物质锅炉、扬尘、餐饮业等污染源精细管理水平。五是深化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有效落实针对性减排措施。六是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和臭氧成因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为及时调整治理策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污染减排措施提供支撑,促进我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图1 广州市2016年PM2.5来源组成图
图2 广州市2016年PM2.5来源解析结果(不同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