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工程耗资2.7亿元 3年就要拆

23.06.2014  11:59

  一个耗资2.7亿元的建设项目,仅仅建成3年之后又面临被大部分拆迁的命运。位于云南省河口县滨江路沿岸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近来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当初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之后运转如何?如今又为何拆除?记者对此前往云南河口进行调查。

   2.7亿元打造“边境明珠

  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河口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处在“风口浪尖”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就位于滨河路河堤一侧。

  从2009年11月项目一期动工建设,至2011年2月三期验收,整个项目建设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共有150套法式风格的商业用房,建成后曾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

  这个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作的项目,总投资达到2.7亿元。

  在项目二期经营着一家冷饮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商铺绝大多数都是业主出租的,每年的租金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生意比较好做。

  然而,这个很好做生意、群众较满意的地方,大型挖掘机已经隆隆地开进开始了拆除工作。

   工程完工三年为何“殒命

  为何刚刚使用三年多且运行状况良好的项目要被拆?按照河口县的解释,“沿河商铺严重影响了沿岸的景观,成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如何进一步扩展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公共空间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

  于是,“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将被“改造提升”,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和平台,提升国际化滨江城市核心地段个性风貌的建设理念,使之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场所。

  根据河口官方的回应,“由于前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城市空间拥挤,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该项目已不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上级提出把河口打造成为国际化滨江城市的要求。

  河口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建雄称,整个项目有一个工作流程,只要能够符合规定的流程、按照审批程序办理,最终通过论证和审查,手续完备、程序合法,最基本的工作就没有问题。刘建雄介绍,河口县最近的两个城市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于2007年和2012年。

  可以看出,“文化景观长廊”项目正是在这两个规划中间实施,此次“改造提升工程”更是紧接着最新的城市规划。对于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修改城市规划的内容,刘建雄解释道:“社会发展的速度、城市功能新的地位,这些发生变化,规划需要作出调整,这是必然的。

  刘建雄称,拆迁补偿将按照购房款1.2倍进行计算,但具体的补偿标准还将开听证会商议。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拆迁和补偿费用预算将达到3亿元左右。(周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