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 《南方日报》A03版:引领大学生找到人生“灯塔”

21.05.2016  15:40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陈枫

近日,星海音乐学院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国艺术院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至今,全省高校已成立29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在全国开创性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联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国际交流频繁,思想意识多元活跃。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引领大学生找到人生“灯塔”,加强群众思想化育,努力打造南粤理论高地。

建阵地:全国首创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联盟

今年4月,我省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发成立了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联盟。这是全国首创,备受关注。

自2008年以来,广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全省已成立29家,在全国高校占有重要分量。广东省委宣传部专项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队伍建设,并在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了5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大力推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逐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本科专业,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基础。

目前,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名教师12人,名教师培养对象8人,骨干教师8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3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对象6人。在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项目评审中,广东高校有12个项目入选规划资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占总入选数132项的1/11,位居全国前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粤军”的崛起,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少创新经验引起全国瞩目。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联盟的第一届理事长单位。该学院院长李辉认为,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步伐加快,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社会思想意识更是多元多样多变。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深化马克思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广东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有条件也有责任为全国的理论创新作出贡献。该联盟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将广东改革开放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结合,努力深化理论探索。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理论创新、为决策服务、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合力,建成广东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协同创新平台。

抓改革:“90后”学生爱上思政课了

“改革开放就像一盘棋,深圳等5个特区就像卒,上海就像车。深圳发挥‘过河卒子半个车’的作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挥排头兵作用。接着就是环渤海湾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这叫全盘走活。”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丰清在给学生们上思政课讲改革开放。学生们评价,妙趣横生,不用刻意去记,却很难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针对传统思政课存在的一些内容相对枯燥、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参与度不太高等问题,广东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广东率先在全国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着力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率先引导高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立生均20元的专项经费投入机制,从机制上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统筹发展。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辩论赛、话剧、社会实践、微电影、网络学习平台等各种新形式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媒介。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滨是校园里的“明星老师”。课上学生踊跃提问、分享,课后学生给她发电子邮件。每周至少收到七八封学生来信,讨论学习心得,诉说成长烦恼。每学期下来,她回复近10万字的电子邮件,俨然是一部教与学的“教育札记”。林滨深有感触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简单说教,刻板灌输,而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主动引导、启迪学生进行智慧、信仰和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寻找人生价值的“灯塔”。

经过努力,广东不少高校的思政课一改鸦雀无声的“低头族”场景,一跃成为深受“90后”学生欢迎的热门课。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问题逻辑”整合教学内容,用“课内自主学习方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学生们纷纷感叹“有收获”。广州大学组织“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评选活动,选出10名最受欢迎的公共课教师中,有8名是思政课教师。

促创新:构建广东思政教育“互联网+”模式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广东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广东高校思政教育的“互联网+”模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办好寓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微博、微信平台,发挥好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去年3月, 华南师范大学 成立“青网计划”工作坊,整合校内新媒体团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共享优质网络资源,开发阳光网络产品。目前,该校已建立以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华南师大紫荆青年”为核心、覆盖青年的全校团学微平台矩阵,培育400多名骨干力量,带领7000余名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

华南师范大学 “网络达人”辅导员何雪梅,运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用一篇篇文章记录了一名普通辅导员与近千名大学生共同成长的记忆。她的博客被评为全国首届“十佳辅导员博客”,发布原创博文389篇,回复学生留言上万条,博客总访问量逾70万人次。何雪梅说,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办公室里的“何老师”,另一个则是网络空间中的“小河”,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变身为“键对键”的“网络辅导员”。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广州大学在2014年成立省内首个高校名辅导员“李敏工作室”。工作室通过实地调研、网络交流等方式,定期梳理出一批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供各成员高校借鉴参考。李敏还受邀到省内外高校、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有关培训班讲课14场,惠及1200余人次。去年,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本科目标院校培养试点单位。

广东借助丰富多样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思政教育的立体工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塑造作用。

大众化:党的创新理论走入百姓生活

“开场就有群众提问,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摸不着、用不上,但我举出他们耳熟能详的客家人代表叶剑英元帅、慈善家田家炳的例子,老百姓一下子就明白了。”在梅州宣讲时,嘉应学院副教授张小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客家文化巧妙融合,借用客家谚语、习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化”。

广东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广东省委宣传部每年组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优秀人才,深入革命老区开展“社科专家老区行”理论宣讲活动。

近三年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理论宣讲走近社区,来到了百姓生活当中。马克思主义社科专家以专业的理论、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面对面向基层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回答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广东省委宣传部还指导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粤论粤明”“理论广角”“广州论坛”等专栏,支持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撰写高质量理论文章,回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对社会思潮的分析研判,对错误思潮敢于批评、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广东将继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联盟发展,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报道链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5/21/content_7548797.htm

作者/通讯员:吴少敏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