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件旧物还原30年衣食住行 DIY音箱曾在上海风靡一时

02.03.2015  02:48

  东方网3月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从每月定量供应的柴爿中省下木料,从中央商场淘来线路图、零件,敲敲打打半年多,一台纯手工制造的落地喇叭箱诞生。这个在如今年轻人看来颇具“创客”气质的行为,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风靡一时。一场“30年300件展览”正在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展出,包括当年居民自己打造的捷克式落地喇叭箱,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的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等300余件展品亮相,还原从1949年到1979年沪上百姓的衣食住行。

   做一台音箱花费近半年

  在展厅一角,一台兼具唱片机和收音机功能的音箱引人注目(见图),造型古朴的音箱并非大品牌出品,而是上世纪70年代上海滩的普通百姓纯手工打造而成。展览收录的这台捷克式落地喇叭箱来自新华造纸厂退休高级工程师张良楣,现已年过八旬。据张良楣的儿子张善晋介绍,70年代初起,自己动手安装音箱在工程技术人员中风靡一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DIY。

  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DIY可得颇费一番周折。木料是从每月煤球卡买柴爿的指标中省下来的,线路图、线路板、三极管等零部件是从中央商场一一淘来,“一下子买不齐,光一个喇叭就要近三分之一的月工资。”外观图纸则是“发烧友”自己设计,“当时没有网络可以分享,大家就把图纸借回家,照样画下来再归还。”张善晋说,如此拼拼凑凑,一台音箱前后用了近半年才完工,但乐趣也就在这积攒和等待的过程之中。

  虽非量产,但音箱的设计制造却毫不含糊。以当时的流行款“捷克式落地喇叭箱”为例,左右两端的弧度遵循的是“黄金分割比例”,音箱上装有低音喇叭、高音喇叭,开有回音孔,孔的位置则是经过精确计算保证达到最佳音效。外表细节同样精细,箱体外覆有考究的音箱布,带有几何纹样的装饰磨砂玻璃则是在白玻璃上覆上图样手工打磨而成。在文娱生活贫乏的年代,这台音箱成了张善晋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

   当时已现“营销总监”雏形

  如果说自己打造音箱尚是小众流行,那么“三大件”、三五牌台钟、向阳牌保温瓶等则是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展览也披露了不少国民品牌背后的轶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向阳牌保温瓶一直是姑娘必备的嫁妆。盛开着牡丹的红色保温瓶一度成为“国民”保温瓶。好设计是如何炼成的?曾在上海保温瓶二厂从事设计工作的胡亚琴回忆道,当时他们每位设计师每月要完成6件“印花”设计,上级公司还会定期组织新产品设计评选活动。当时,厂内还有一名中百公司的“驻厂员”,凡设计师完成的设计稿都由试制车间制作出若干实样,驻厂员就会和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一起参加设计讨论,研究市场需求,事实上扮演了一个现代企业设计中心的“营销总监”角色。当时,厂内还有明文规定设计师每周可以有一天时间外出看展览或自行到市中心“看橱窗”,同时上级公司每年有两周时间组织设计师外出写生、进修。

   期待“上海设计”再出发

  据主办方统计,开展至今,已迎来逾2000名观众,多以年轻人、大学生为主,他们对过去的生活充满好奇。如今,各类怀旧主题展遍地开花,主办方表示,这一展览不仅是一次怀旧的展示,更是对“上海设计”、“中国设计”的视觉呈现。展品和史料的搜集花费近10年的时间,追溯这段历史不是怀旧,而是期待超越。

  同时,主办方也向市民征集老物件和过往记忆。目前已陆续收到市民捐赠的70年代电视机、收音机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