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挖的深坑 PC厂商究竟该怎么填?

05.03.2016  11:54

原标题: 价格战挖的深坑 PC厂商究竟该怎么填?

   第1页:差异化——2016 PC厂商的主旋律

  现在什么事都爱讲情怀,很多80后看到诺基亚重回市场的消息后都恨不得痛哭流涕,为什么?因为那是青春,它回不来了,而诺基亚是曾经几乎每个80后青春的见证者,就像一个老朋友的约定,所以说这是情怀。

  但对于PC品牌却很难形成情感的认同,十年前多数人还用着DIY攒机,笔记本电脑是极其小众化的产品,忽然有一天笔记本具备了娱乐特质,似乎瞬间就推翻了台式机的统治地位,然后就是延续到今天的性能战、价格战,它不曾俘获人心,只是该来就来了罢了。

  从业这么多年看过无数产品,要说能记起来的还就是ThinkPad和Macbook Air,其它产品都堪称是过眼云烟,今天如果要你说出堪称经典的笔记本,相信绝对跑不了这几个英文单词,为什么手机有情怀又有经典,而PC却让人看起来有些骨感呢?

  在笔者来看,这源于PC厂商将这些年都献给了价格战,高性价比是第一要义,只要性能好价格低消费者就一定会买单,这几乎是每家厂商的思路,而且都是一拥而上,Macbook Air卖的好,那我们就都做轻薄本,超极本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吗!

  这两年游戏本持续火爆,每家厂商都把主要精力放到游戏本上,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想赚钱,然而你在趋同的外观、趋同的配置、趋同的价格上很难对某款产品获得好感,因为消费者想要的是差异化,而你提供的却是同质化,所以对于PC厂商来说趁着游戏本的关注度没有降低必须要在2016年去做点差异化的东西了。

   第2页:游戏本瘦身模式开启

  对于PC厂商来说,过去几年最赚钱的生意是什么?回答一定是游戏本、游戏本、还是游戏本!

  其实游戏笔记本近几年非常热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就算你并不钟爱那些大型3D游戏,试问谁不想花同样价钱买到的本本能干更多的事?当然,游戏笔记本并不是个新鲜名词,早在2002年Alienware就推出了游戏笔记本,只不过在那时将便携和性能结合在一起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这些年游戏笔记本着实火了一把,这要归功于PC厂商将高性能移动PC的价格拉低到了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区间,但过去这三、四年PC厂商的玩法可以说一丁点都没有变,无论是哪个厂商推出的游戏本核心宣传点几乎完全相同,无不以高性能作为标签。

19.9毫米机身来自于一款极限性能的笔记本这在过去是不可能想象的

  但俗话说事不过三,就算热销PC厂商也必须考虑如何给游戏来点差异化了,毕竟消费者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再不来点新鲜元素游戏本概念也玩不了几年了。所以在2016年PC厂商应该会把轻薄游戏本这个概念发扬光大。

超轻薄机身+扩展坞也将是游戏本未来的发展方向

  轻薄和高性能是一对矛盾体的说法从来没有人会怀疑,直到两年前雷蛇推出了一款名叫Blade Pro的游戏本,让你看到了GTX系列的独显能够装入只有20毫米厚的机身中,你内心深处对于游戏本的传统观念瞬间崩塌,紧接着微星GS72、华硕UX501的推出打实了你心中高性能能够和轻薄结合的疑虑,客观来说无论是雷蛇的Blade Pro、微星GS72还是华硕UX501,都应该算是市场试验性产品,毕竟价格太过高昂并不是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承受得起的。

  规模化效应是拉低产品价格的唯一手段,因此在2016年PC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中,各家厂商定会把轻薄游戏本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从客观上来说14nm时代轻薄游戏本还不会形成普及态势,而2017年的10nm时代将是轻薄游戏本大展身手的舞台。

   第3页:微软和苹果奋力争夺的“新大陆

  去年行业里打的最热闹的就应该算是微软和苹果两家厂商了,而把它们推向擂台的则是旗下iPad Pro和Surface Pro 4这两款产品,其实客观来说iPad Pro和Surface Pro 4定位不同,本不应该有对比的机会,但却在大屏幕表象以及库克一拨又一拨生产力表述的轰炸中被摆到了同一桌面上,这点可以看出苹果和库克的老辣,实际应用体验好与坏没关系,先用舆论攻势将iPad Pro提升到和Surface Pro 4同一档位,虽被完爆但关注度不掉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什么苹果和微软都如此花大力气在非主流的产品上?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在全球PC追踪者副总裁Loren Loverde看来:为了刺激传统PC的发展,业界需要加快企业转型,朝着低成本、超薄、基于触控设计的方向发展。

  从这段表述中我们或许能够嗅到一些PC未来的发展方向,超薄且基于触控设计,这显然是一个注入了平板元素的产品形态,而它的推出应该是去填补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之间这个空白的市场,毕竟平板电脑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

   平板电脑和主流笔记本之间的大市场应该是PC厂商的下一个甜蜜点(图片来源:tokerud)

  平板和笔记本之间的空白对于PC厂商来说是个十足的机会,它们完全不再需要营造概念,这一回将是市场和消费者自然选择后的结果,对于PC厂商来说需要做的就是要生产一款功能和品类属性集大成化的产品,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多模式产品。

  多模式产品的特点就是在于其能够跟当下所有的移动级产品形成交集,小型化平板电脑的身材、PC级的性能、通讯模块以及专业级的拍照水准,毫无疑问无论是Surface Pro 4和iPad Pro都具备这样的形态,以至于客观来说微软和苹果争夺的是未来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这块空白市场,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给主流笔记本打打下手,当个合格的助理。

   上世纪90年代就ThinkPad旗下就有不少亚笔记本问世 它们是主流笔记本的辅助者(图片来源:wikimedia)

  实际上类似的概念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过亚笔记本的概念,其指那些性能上不及主流笔记本,但却拥有超小型机身的设备,从另一个方向来说也就是主流笔记本的辅助者,比如主流产品的机身尺寸为14英寸,而亚笔记本的机身尺寸大都在10英寸左右,只不过如今加入了触控、键盘与屏幕分离这些平板元素。

  尽管如此对于整个产业还是十分兴奋的,毕竟这是后PC时代整个市场的兴奋点,要不然苹果和微软也不会拼了命的撕逼。所以对于PC厂商来说,不能在游戏本上一条道跑到黑,抓住未来趋势才是当务之急。

   第4页:VR激活高性能小盒儿

  看到这个标题相信多数朋友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别着急,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2016年是虚拟现实(VR)元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前两天HTC Vive发售时的成绩,10分钟卖出了1.5万台,对于一台售价达到800美元(国行6888元)的外设设备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不错了,而之后人气最高的Oculus更是值得期待,所以那些担心VR设备价格高、内容少而销量堪忧的人们看似是有些多余了。

  作为一款外设,VR设备对于PC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从Oculus公布的对于PC硬件的要求上,可谓是十分苛刻,因此随着VR设备的起势,虚拟现实必将成为新的PC消费点,以至于每家PC厂商的大佬们都迫切的希望虚拟现实设备可以尽快推向市场。

VR设备对于配置极高的要求是PC市场的新机会 (图片来源:utahpeoplespost)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买了一台VR设备最想配个什么PC设备,笔记本?台式机?首先不否认笔记本和台式机一定会随着VR设备的起势迎来新一轮的销售高峰,但笔者却认为能完美满足VR设备的笔记本太贵,而传统台式机则太占空间,相信有此想法的朋友一定不在少数,实际上用户对于能够驾驭VR设备的PC最理想化的状态一定是尽可能小型化、性能给力同时价格适中。

   如今迷你PC在配置上已经并不完全属于传统台式电脑 而更加便携的特点或将成为VR的最佳伴侣

  显然无论是笔记本还是传统台式机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特点,因此未来这一年堪称是高性能小盒儿(迷你PC)进入主流视野的绝佳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电脑产品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为什么硬件制造工艺会不断缩减?为什么厂商始终在追求更轻、更便携的设计?为什么用户对于臃肿、繁杂的产品越来越不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无论是电脑产品本身,还是厂商、用户,都在追求PC产品的小型化,只不过一直以来用户找不到一个迷你PC使用的最佳场景,相比于笔记本没有显示屏,而相比于传统台式电脑性能又没有优势,以至于一直以鸡肋式的存在。

  但VR设备却给了迷你PC最佳的应用场景,虽然称之为迷你,但迷你PC的性能并不弱,桌面级处理器和性能级独显已经成为了标配,不过如今唯一的绊脚石就是小众化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价格还稍稍有些高,因此借着VR这股风潮,需要传统的老牌PC厂商参与到其中,推出一些重量级的产品,把整个市场的规模、影响力做起来,同时也能在电脑行业陷入低谷的时候,给企业自身寻求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第5页:4K屏跌进六千档 消除分辨率单线进阶

  毫无疑问,消费者对于万恶的“1366x768”分辨率已经深恶痛绝,因为客观来说屏幕分辨率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处理器,显卡的更新速度,而且你会发现让人期待的4K屏幕如今还并没有普及开来,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较为昂贵的价格。

  根据ZDC调研中心关于游戏影音本最受关注的价格区间的数据显示,6000元的价位段是最受关注的,以至于将4K屏机型的价格降到6000元必将能够成为市场的催化剂。当然未来2年4K屏或许将在PC厂商的每条产品线普及开来,然而对于分辨率的无限追逐真的是PC设备屏幕发展的唯一方向吗?

  显然不是,毕竟人眼能够识别的分辨率是有极限的,如果超过了这个极限也只能算是各家厂商之间的数字游戏了,意义已经并不算大,以至于在笔者来看,分辨率仅仅是屏幕革新的一部分,不能将其视为唯一条件。

ThinkPad X1 Yoga

  比如在CES2016上,联想推出的ThinkPad X1 Yoga,其噱头除了全球最轻的商务变形本、多模这样的关键词,其还是全球第一台配置了OLED显示屏的多模笔记本,而高达92%的色域空间将为用户带来了更加真实绚丽的视觉享受。

   OLED技术将给未来的屏幕革新带来无限可能 权重显然要大于分辨率的单线提升(图片来源begeek)

  作为CRT和LCD之后,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基于自发光特性,OLED除了能够呈现卓越的画质外,通过材质的创新,还可实现柔性及透明显示等多种物理形态,打造“显示无处不在”的未来视界。

  可见,显示技术的革新不仅仅停留在分辨率的进阶上,而能够真真正正给用户带来视觉享受的OLED技术显然才是未来。

   第6页:笔记本——不一次性消费的诉求点

  买笔记本和买相机(单反)可谓是两种不同的心态,虽然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相较过去有了大幅度下降,性能溢化现象严重,但消费者还是会挑选尽可能高性能的机型,因为笔记本电脑是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你能够随意发挥的也仅限于换换内存和硬盘,所以选择高性能机型是为了尽可能延长机器的服役年限。

  但如果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你可能会选择一个入门级的全幅套机,接下来你只会为机器配备更多焦段的镜头,并不需要频繁的更换机身。其实笔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消费者对于笔记本电脑能够走向DIY化是有很强的诉求的。

神舟GX8 Pro让人们嗅到了笔记本DIY的味道

  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天方夜谭,神舟在去年就已经推出了可以更换CPU的GX8 Pro,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i5/i7/E3系列中高端桌面处理器,排除一些意外性因素,能够换芯的GX8 Pro肯定获得更长的使用时间。

  那么这里就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笔记本DIY是否靠谱且获得PC厂商的认可?其实从消费者和市场的角度是十分欢迎的,那么厂商会怎么看呢?笔记本DIY降低了消费者的更新频率,那么新产品就会卖不动,利润率就会降低,似乎PC厂商都会这么想。

模块化应该是笔记本DIY的未来(图片来源:technabob)

  真是情况会是这样吗?接下来笔者就来深入分析下这个问题,表面上看笔记本DIY会降低消费者更换新产品的诉求和频率,但同时CPU、显卡、内存、硬盘、主板甚至电池的销量就会直线增长,这显然会盘活整个PC生态体系,健康的生态体系自然会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拉低产品的价格,而PC厂商也是其中获利的一方。

  如果再升级,可以参看Bento Book这款概念性产品,每一个部位都是模块化设计,这样的情况下PC厂商显然就能推出集成芯片的区块,这个钱自然会比售卖整机要赚的多。

   第7页:10英寸的生产力市场

  这月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将推出9.7英寸的iPad Pro似乎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除了尺寸从12.9英寸缩小到9.7英寸以外,这款小尺寸iPad Pro从整体规格和配置上都与12.9英寸版本无异,既然如此那定位肯定跑不了生产力三个字。

  如果果真如此,那10英寸必然将是PC的另一片细分战场,很多人会问这么小的尺寸有何意义?其实从市场角度来说对于产品的细分显然是正向的,而且在笔者去过的很多三四线城市里,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小卖店里都在用多年前10英寸左右的上网本播放着视频,所以对于超小尺寸是否有意义并不应该用大城市思维去思考。

   索尼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仅有10.4英寸的VAIO PCG-505 但大家熟知的只有Macbook Air(图片来源:manualpc)

  而且苹果非常善于盘活产业链,大到富士康这样的超大型企业,专攻苹果配件的沿海厂商,小到路边可以月入万元的贴膜生意,它们背后所依仗都是苹果这颗大树。 “无中生有”是苹果最擅长的事情,比如iPhone的推出让手机物理键盘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Macbook Air的推出则是超轻薄和笔记本的首度联姻。

  除此之外,Macbook Air还为移动PC市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尺寸——13英寸,要知道长久以来14英寸已经成为了传统笔记本电脑的标签,而低于14英寸的产品如果以拥有庞大的用户认知来衡量,似乎只有ThinkPad X系列产品了。

   9.7英寸的iPad Pro会让10英寸的超轻薄机型成为市场的新机会(图片来源:ach)

  在笔者来看,轻薄并不是Macbook Air当年的过人之处,要知道索尼在1997年就推出了仅有10.4英寸的VAIO PCG-505,可以说在Macbook Air诞生的十年前索尼就已经布局超轻薄笔记本市场,但为何只有前者深入人心?实际上如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你就能找到苹果的成功基因,因为苹果是看市场的脸色来做产品,而索尼却怀着一颗军备竞赛的心,它希望任何人都是以崇拜的眼光来看自己,以至于它不会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将一个个太过超前的概念产品推向市场,毕竟在20年后的今天你都看不到一款10.4英寸的笔记本电脑。

  苹果的每一次新品都能形成一个垂直化市场,比如Macbook Air的推出让13英寸笔记本成为了市场的一块利益蛋糕,致使PC厂商纷纷进驻,而如果9.7英寸的iPad Pro的推出显然也会带来这样的商机,因此2015年PC厂商应该花些力气来在10英寸产品上,毕竟跟着苹果有肉吃啊!

   写在最后:

  对于PC业未来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写了很多、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但始终你也没看到应该发生的那一幕,原因多种多样的但根源还是在于PC厂商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他们高看了PC产品的价值和定位,过多追求单机利润率同时忽视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市场持续走衰的当下,PC厂商的确应该好好思索思索如何尽可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样性诉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