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博士后常帅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发表高水平原创研究论文
2019年9月19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常帅博士在经典高水平实验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5年影响因子5.3)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The functional effects of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phantom color on conscious awareness”。该论文系统研究了主动与自动产生的非视网膜视觉对于视觉意识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视网膜是人们产生视觉意识的起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视觉意识可以脱离视网膜的信息输入而存在,这一类视觉现象可以被称为非视网膜视觉。对于非视网膜视觉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加工过程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并且为某些伴随幻觉的精神类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提供证据支持。
非视网膜视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这些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和自动两类。前者主要为心理表象,后者则包括一些视错觉,关联学习和联觉等现象。常帅博士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主动产生的视网膜视觉能够影响其后的视觉意识,并且探索了影响主动视网膜视觉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常帅博士利用双眼竞争这一视觉现象作为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霓虹颜色扩散错觉(Neon colour spreading illusion)这一自动的非视网膜视觉现象影响视觉意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报告了自动的非视网膜视觉受到刺激的组织形式、呈现时间和外界光线亮度的影响。而且,本研究比较了其与视觉表象的异同,发现了主动与被动视觉表象在影响视知觉的结果上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主动与被动的非视网膜视觉现象相结合,通过操控其引导颜色的一致性,分析其在双眼竞争知觉中的总体效应,发现了主动与被动两种非视网膜视觉之间有功能上的交互作用。进一步的重复实验,利用更多的被试发现了这种交互作用的个体差异。
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利用一系列严密的行为实验设计探索了非视网膜视觉的特征和可能的神经机制,在同样的实验设计下比较了主动与自动的非视网膜视觉现象的异同,报告了两者的功能交互和个体差异,拓展了双眼竞争这一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这一研究为建立非视网膜视觉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19-56087-001?doi=1
作者/通讯员:常帅 | 来源:心理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