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结构调整要动力——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铮、王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会议认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
“这是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不再过于依赖刺激投资和工业,而是通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调结构和稳增长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当前稳增长,更有利于长远提质增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
从4月份最新数据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实际增速仍有小幅回落,投资和消费增速也略有回落,稳增长任务繁重。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研究员张志前指出,如果过于依赖投资扩张提振经济,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加剧产能过剩、资源环境问题。所以国家坚持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向结构调整要动力来实现稳增长。
中国经济虽然增速持续下行,但结构调整亮点突出。无论是2013年全年,还是2014年一季度,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和速度都超过第二产业。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新阶段看,未来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有文章可做。
会议指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促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含量高,比如研发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至关重要。”张志前指出。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品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而生产性服务业恰恰把二者都囊括其中,是中国产业升级最急需的。
王军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服务于生产,比如研发、设计,推动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比如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扩大居民消费。把未来稳增长的着力点之一放在生产性服务业有深意。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王军认为,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问题。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让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起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服务转型升级的作用。
“国家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大铁路、棚户区等基建投资,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供给的结构优化。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施策,会逐步发挥稳增长、调结构的效果,大大提振市场信心。”王军说。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