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承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广州学习沙龙活动
10月23日下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思想引领未来”广州学习沙龙第44场在广州市社科联会议室顺利举行。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市社科联干部等30余人参加了活动。本场学习沙龙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关锋教授主持。
谭晓红在致辞中提到,本届学术季着力呈现三个特色:一是立足“两个一百年”的交汇,讲好全面小康的故事,凝聚奋进征程的强大力量。二是透视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接,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特点,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研讨。三是感悟疫情与后疫情时代两种生活的交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呈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壮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人心共识和思想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宪在致辞中谈到,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如何置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时间与空间等不同维度丰富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需要我们理论研究工作者开展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将这一时代精神深入人心,为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作为宣传和思政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以“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为主题发言。他认为,伟大抗疫精神形成于抗击疫情斗争的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也是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有其实践、文化、制度、国际之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实践之源来源于党中央领导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己救人的实践、全社会和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实践。伟大抗疫精神生成有其文化之源,是民族精神的弘扬、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拓展。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制度之源。主动分享中国经验、积极倡导全球合作、多方展现大国担当则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国际之源。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抗疫精神: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他认为,“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发展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抗疫精神体现出来的重生命、爱家国、贵仁义、遵科学、倡共生的内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疫实践中自觉地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的实践精神结合起来的理论逻辑;抗疫精神强调价值的高远性、实践的主体性、操作的科学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对中国精神谱系的发展与丰富,是新时代中国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实践表达。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夏根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他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用生命、热血、赤诚和爱心谱写了抗疫斗争的动人篇章,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基因,承继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坚强内核,展现新时中国精神风貌。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具体样态,伟大抗疫精神既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内涵要素和精神实质,又体现时代气质和时代特色,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传广教授以“从疫情防控看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为主题发言。他提出,我们从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这场疫情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基因及其精神内核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首先,从共同体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内部联系紧密的“统一体”,而西方国家的传统则是一种建立在分立自治基础上的较为松散的“联合体”。其次,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共同体的利益或共同体的善优先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在西方人的文化传统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最后,我们重视人的德性,特别是精英、领袖的德性;而西方人更重视游戏规则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鹏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制度依托:基于中美疫情防控实践的比较”。他认为,伟大抗疫精神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孕育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对中美两国疫情防控实践的比较发现,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全面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确保国家治理路线的稳定性,二是能够有效确保国家治理权力的集中性,三是能够有效确保国家治理边界的完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制度依托。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吴晓璇老师的发言主题是“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她指出,伟大抗疫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容,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彰显、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精神样态。伟大抗疫精神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特征,显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人民性,呈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斗争性,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共生性,昭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开放性。伟大抗疫精神呈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价值,印证中国精神的凝聚价值,确证中国精神的支撑价值,验证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阮玉春老师以“抗疫精神:新时代的生命保护伞”为题发言。她着重从生命观的角度阐释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她提出,抗疫精神的提出意味着突破生命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站在社会历史的维度重新审视自然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实现了对传统生命观的超越。人类对自然机体的修护不能单从自然的逻辑进行考虑,还应该按照文化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逻辑进行考虑。健康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存续,人类行为对于健康的干预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伟大抗疫精神是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生命保护伞,有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崔俊申的发言主题是“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基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考察”。他认为,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新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兼具实践和道德双重属性。“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精神是对中国人民一贯的团结伟力和顽强意志表达。“生命至上”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仁爱传统,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尊重科学”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是对“天下是一家”传统理念的秉持,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
关锋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伟大抗疫精神”这一主题,从不同维度聚集抗疫精神的内质,立体全景地诠释了抗疫精神,有成果和成效,进一步深化了对研讨主题的理解与研究。
作者/通讯员:付蓓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