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遇到《繁花》,一见如故”
《繁花》精装本,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
南都讯 记者赵大伟发自香港 什么时候能看到王家卫版的电影《繁花》?这个问题在今年香港书展还得不到解答。7月18日,香港书展迎来了上海作家金宇澄和香港导演王家卫。在此前的3月份,金宇澄已经透露,王家卫打算将《繁花》搬上银幕。不过在书展现场,王家卫没有谈论更多关于电影的话题,只是说“尽量保存原来的语言在里面”。
王家卫:书中故事对我来说是空白
“王家卫说我的书里没有任何影视的倾向,我认为是在表扬我。”书展现场,金宇澄笑着说。王家卫则谈到:“影视改编对我是很大的焦虑,也是一个责任。我推荐大家看看《繁花》和之前的《洗牌年代》,充满了男性的荷尔蒙,有非常地道上海男人的性格。”他直言对这部小说的喜爱:“遇到《繁花》,一见如故。”王家卫说,他出生在上海,上世纪六十年代来到香港。他从书中读到了非常地道的上海味,“书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对我来说都是空白,看书的时候,补白了我上海老家中发生的故事。”
王家卫说,《繁花》是那种看完一遍、不忍再看的书,“当时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作家把一辈子要写的故事都放进去了,这些故事你甚至可以写成十本、二十本书,所以这本书很对得起读者。”而金宇澄也已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王家卫的赞赏———小说《繁花》开头,金宇澄借《阿飞正传》的结尾来展开叙事,这是二人呼应的地方。
金宇澄:让大部分人了解上海生活
王家卫说,《繁花》让他佩服的是不仅用了上海方言,而且把上海话改良了,让不懂上海话的人都看懂了。金宇澄则表示,要论纯粹上海方言,《繁花》还不够格。比如“侬”、“阿拉”等这样常用字都没用,“这种字眼的心理暗示我不喜欢,所以基本都转换掉了。”“我的目的不是传播上海话,而是让大部分人了解上海生活,语言为了文学服务,目的就是得到读者。”
“文学里面的一个要件就是建立自己的语言。”金宇澄说,他羡慕《海上花列传》这种作品对方言的自如运用,“如今我们的耳朵对方言的识别度已经不高了。”而底层民众的生活,是他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像阿飞这样的人,他眼睛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写过一些底层上海市民,不务正业,或许有另外一套世界观,他们面临问题的时候,上帝没有给他们回答。”